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丁玲玲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清水河镇瞻德小学



【正文】  【摘 要】 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对同学进行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接下来的多方面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无论哪一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理解,所以语文基础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关键的。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仍有许多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因素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本文主要通过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训练中抑制其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如何更好地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朗读训练提供个人建议。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课堂教学;问题策略

  新课程改革标准实施之后,许多语文教师已经开始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方面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学生朗读能力训练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朗读训练仅仅是为了背诵老师所教授的语文知识,而并没有真正地对其内容进行理解。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中,仍有许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因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为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研究更具创新性的策略。
  1、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无意义朗读,评价过于浅显
  通常在学生进行朗读之前,许多老师都曾一再强调要有感情的进行文章内容朗读,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但许多学生并没有将老师这句话付诸于实际中,而且一部分老师也没有重视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只是简单的将学生的课后朗读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之一,让同学们通过朗读背诵课本内容。而且许多小学生在进行朗读时由于自身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无法一下子理解到文章中所创造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时候就需要老师来为学生进行示范朗读,但是许多老师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许多老师也并未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讲述朗读的重要性,只是将其作为课后作业,让同学自行完成阅读。所以许多学生在进行朗读时只是简单的将文章内容叙述出来,而并没有将真实的情感融入其中,也并未对其中所表达的意义进行探究,这种无意义的朗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同学朗读完文章之后并未对其朗读表现进行过多评价,所以许多学生在朗读结束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的朗读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的疏忽所导致,学生无法评价自己朗读的优劣,缺乏老师鼓励的评价也会在朗读方面失去积极性,甚至有可能会失去朗读的信息。
  1.2朗读内容过于单一,缺乏深入挖掘层次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内容和朗读训练方式都过于单一,并且由于以下两方面的主要原因导致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第一点,相较于朗读训练,老师更多的把教学中心关注在课堂知识的考核和检查中,而且在课堂上需要进行朗读文章的环节,老师为了追赶课堂学习进度会有主观性的选择朗读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阅读,一部分需要提高朗读能力的学生缺少表现机会。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意识,一部分想要表现朗读的学生得不到机会,而且老师的这种做法也不利于学生对其产生良好印象;第二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理解时,因为阅历较少的原因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所以老师需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朗读活动,在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时更加声情并茂,并且可以借助一些肢体语言,以此来感染学生。目前的实际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导致朗读训练内容的深层次理解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从而达不到相应的训练质量。
  1.3缺乏足够的朗读时间,课堂朗读存在象征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的更多时间关注在学生的生字拼音以及字词造句方面,课堂上划分给朗读训练的时间非常有限,甚至一部分老师为了追赶课程进度朗读训练只安排在学生的课后自行练习中。语文课堂的整个氛围中缺乏对朗读训练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意识里也缺乏对朗读训练的重视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树立良好的朗读意识,并且对自身的朗读能力进行提高。语文课堂的朗读训练过于形式化也是目前存在于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让同学进行朗读,学生也只是配合老师为了朗读而朗读,这种形式化的朗读内容不仅无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
  2.1基于基础教学进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需要依靠一定的拼音和识字能力为基础,尤其是对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来说,加强拼音训练是十分必要的,他们的识字量较为狭窄,如果没有拼音标注情况下,将一句完整的朗读出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老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查阅字典的习惯,一旦遇到从来没有见过的生字词,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字典知道这个词的读音以及意义,帮助同学们顺利完成朗读任务。除此之外,老师也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年龄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特点,除了需要完成课内的朗读任务之外,为同学们推荐事宜进行朗读的课外读物,同时老师也要加强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联系,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同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保证学生的朗读任务能够圆满完成。
  2.2优化朗读评价,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培养其对朗读训练的兴趣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尤其是这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正处于最浓烈的时期,如果老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合理的组织活动,引导同学们对语文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在培养同学们朗读能力方面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老师在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方面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起同学们对进行朗读的欲望,比如老师亲自为学生示范朗读,通过激情洋溢的朗读内容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让这种感情感染学生。除此之外,老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方面也要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标准,老师在对同学们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时,一定不能吝啬表达鼓励表扬的话语。
  比如,当老师在教导同学们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主动地站在讲台上深情并茂地朗诵这首古诗,诗人在语句中所表达的悲凉、孤独以及思念之情借有同学们的口中倾泻而出,当一位同学深情的朗读完毕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同学的表现,对其进行鼓励表扬,期待他下次的表现。不仅如此,一部分朗读能力较差的同学上台展示时,老师更要鼓励他们更加大胆的去展现自我,提高他们朗读的自信心。而且老师在对学生的朗读表现进行评价时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将其朗读表现中的优点进行大力表扬,提高他们朗读自信心。除此之外,也要针对他们朗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一一点评,通过这些建议,学生能够明白自己在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来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
  2.3扩展朗读时间,为学生提供朗读机会
  语文课堂是学生主要进行朗读的场所,老师方面应该对传统教学不重视朗读能力培养的理念进行改变,从单一的为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逐渐转变为带动学生进行朗读,老师有意识的通过课堂教学内容安排来延长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时间。除此之外,老师也要给每位同学相等的朗读机会,在选择朗读课本内容的学生时,可以按照某种次序,使每位同学都有相等的机会去表现。而且老师也可以不定期的开展朗读比赛,学生之间也可以按小组进行区分,继续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结束语
  通过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合理的课堂组织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朗读方面的能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不足之处,相关教育人士应该积极投入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中。
  参考文献:
  [1]梁粉霞.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J]. 吉林教育, 2017(26).
  [2]葛芳. 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J]. 好家长, 2018(25):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