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作者】 魏 斌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第五小学校



【正文】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教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和交融,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学数学,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为此,我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谈谈个人观点。
  一、联系实际,从身边发现数学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我设计这样了一个情境:两位老奶奶买完苹果,在楼下碰面聊天。张奶奶说:“我买的苹果20元4斤,真便宜。”王奶奶笑了笑说:“不不不,还是我的便宜,我买的苹果15元3斤。”两位老奶奶你一言我一语,都说自己的便宜。此时,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支持哪位老奶奶?”学生有的就说:“张奶奶的最便宜!”还没等他说完,就有同学反驳:“老师,她说得不对,两位老奶奶买的苹果价钱是一样的。”我赶紧问:“是吗,小组赶紧研究研究给出你们的理由吧?”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画面中,自然而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又如,在教学有关钟面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在教室后面的墙上挂个可爱的钟,让学生天天都能见到钟面,并让学生猜猜钟面时间。这样学生在课前对钟面有了感性的认识,上课时就不会感到陌生,从而能兴趣盎然地学习,顺利地掌握钟面的相关知识,如:认读整时和整时半,后续还要求学生能读出几时几分等等。
  二、教学内容情境化,引入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发探求新知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先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然后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200棵,成活了196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后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知道“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要求学生思考“成活率”和“98%”的含义,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学生熟知的信息,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较好地解决了“死知识”与“生活化”之间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数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有时,还可以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
  三、注重生成,探究数学问题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价值。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对学生来说,具有挑战性。学生探究的过程,就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的过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过生日要切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这样合作交流,使得课堂的探索有了深度,学生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数学中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教学。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又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并帮助妈妈做烙饼,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使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一些对生活的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