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课堂教学再认识
【作者】 章敏华
【机构】 贵州省贵阳六中
【正文】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更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教师如能自觉地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就会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有益于教学双方在教学相长中获得精神满足和艺术享受,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每位教师的自身修养。简言之,张扬、讲究、发展课堂教学艺术,将其作用发挥到极致,既是在新的形势下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课程改革进步的重大标识。
一、改变观念
教师,是“师”、也是“家”。“师”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家”指多功能的艺术家。就艺术家而言,教师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而是集教育、教学、宣传、语言、表演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家;甚至就表演艺术而言,教师也是集改编、导演、主演于一身的多功能的艺术家,能够在时空有限、道具很少的情况下编导、演出声情并茂、威武雄壮的活剧。身为教师,当然要“好为人师”,这里的“好”,意思是钟爱自己崇高的职业,珍惜自己光荣的称号;更应该“为人好师”,这里的“好”,内涵为师德高尚,业务精通,风格自成,屡有建树,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样的“好师”,自然是优秀的艺术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师的“挑战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内因;听课的学生,不仅是教学艺术美的欣赏者、审查者、最有发言权的评判者,而且还是教学艺术美的参与者、合作者。一句话,课堂教学艺术美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心血结晶。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此处的“互动”,不仅指师生互动,也包括学生互动。课堂教学艺术,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既与时俱进,又因科有别,更因人而异。搞好课堂教学,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成为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讲究不讲究,深钻不深钻课堂教学艺术,结果大不一样。讲究了,深钻了,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相反,不讲究,不深钻,苦口婆心、舌干唇燥地硬灌,往往却灌出来了学生的厌学。因为他们会感到如坐针毡、形同受罪,有的就只好昏昏欲睡或伏案入梦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不正是对缺乏艺术性的教学的无声的批评和无奈的抗议吗?此时此刻,首先该被唤醒的,不是理应得到、却没能得到优质服务的学生,而是不自觉地起了催眠作用的教师的艺术良知、反躬自问和改弦更张。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增强时代的使命感、现实的危机感和深钻课堂教学艺术的紧迫感,从而改变观念,艰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
二、改进做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三位一体”。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使教学到达艺术彼岸的桥和船,又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课堂教学的历史,预测未来课堂教学的趋势,教师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应努力抓好以下四点:
(一)注重整体设计
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才有可能防止教师有意无意地“肢解”教材,把原本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教学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这种整体设计思路就是新课程提倡的单元块教学模式,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过多重复使用,重复过多会使人生厌,会造成雷同,而“雷同就成为八股”。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课堂教学同样要经常推陈出新,立异标新,常讲常新,使学生越听越爱听,总有新鲜感。巧,包括设置悬念,引入佳境;环环紧扣,首尾相接;步步递进,推向高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跌岩起伏,张弛相间;预留“空白”,便于教师临场发挥,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有时让人初听在意料之外,细思则在情理之中。精,如导言,片言居要,先声夺人;板书,简明扼要,醒目易记;结语,画龙点睛,总揽全课,——总之,要执简驭繁,以少胜多,用精炼求精彩,用减轻学生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调动课堂气氛
如果说整体设计是艺术构思的话,那么教学活动就是一种艺术实践了。教学活动,就要有“活”有“动”,就应是开放的、有序的、活而不乱的动态系统。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儿。如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其运作办法有,一是以理服人,二是以情感人,三是用色彩提示人,四是用“位移”影响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站位,要依照讲授内容及其进展而适时变化和移动;有时在讲台的中心点,有时在讲台的左边或右边的“黄金分割点”,有时走下讲台,有时站在学生中间,以造成或严肃庄重、或诙谐幽默、或亲近和蔼的印象和气氛。
三、改善环境
改善环境,以营造优美的艺术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必备条件和可靠保证。环境,首要的是人的心境。师生的良好心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在上课的始初阶段,最为明显。教师的心境是一个幅射源。教师心情愉快,利于做到开讲便能“投入”,并能很快带领学生“入境”。由此,不管上课之前,教师有多少烦恼与不快,也决不允许将其带进教室。要知道,教师脸上的“阴云”,会使课堂蒙上阴影;教师的苦笑或强颜欢笑,也会对创设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自设心理障碍和带来负面暗示。
改善环境,自然离不开师生心境之外的其他“软件”和应有“硬件”的改善和完善。要添置设备,用现代化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改善环境,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除搞好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境外,还要将现有的教具等教学设备的功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即使因陋就简,也要想方设法,为营造和保持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做出不懈的努力。为此,在学校内部要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用机制去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上课堂教学再认识,改变观念属于认识论,改进做法属于方法论,改善环境属于条件论。课堂教学艺术,要求虽高但并非高不可攀,难度很大更需迎难而上。我们应认真反思和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个性和教学风格,努力为创立具有时代特质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系做出贡献。
一、改变观念
教师,是“师”、也是“家”。“师”指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家”指多功能的艺术家。就艺术家而言,教师不是一般的艺术家,而是集教育、教学、宣传、语言、表演等诸多功能于一身的艺术家;甚至就表演艺术而言,教师也是集改编、导演、主演于一身的多功能的艺术家,能够在时空有限、道具很少的情况下编导、演出声情并茂、威武雄壮的活剧。身为教师,当然要“好为人师”,这里的“好”,意思是钟爱自己崇高的职业,珍惜自己光荣的称号;更应该“为人好师”,这里的“好”,内涵为师德高尚,业务精通,风格自成,屡有建树,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这样的“好师”,自然是优秀的艺术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是教育的接受者,也是教师的“挑战者”。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内因;听课的学生,不仅是教学艺术美的欣赏者、审查者、最有发言权的评判者,而且还是教学艺术美的参与者、合作者。一句话,课堂教学艺术美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心血结晶。
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课堂教学,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整合过程,是知、情、意多向交流的互动系统。此处的“互动”,不仅指师生互动,也包括学生互动。课堂教学艺术,是创造性很强的综合艺术,既与时俱进,又因科有别,更因人而异。搞好课堂教学,对于教师,不单单是完成一项工作和任务,还理应成为恒久的科研课题和执著的艺术追求。
讲究不讲究,深钻不深钻课堂教学艺术,结果大不一样。讲究了,深钻了,教师青春常在,学生如沐春风,课堂春意盎然。相反,不讲究,不深钻,苦口婆心、舌干唇燥地硬灌,往往却灌出来了学生的厌学。因为他们会感到如坐针毡、形同受罪,有的就只好昏昏欲睡或伏案入梦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不正是对缺乏艺术性的教学的无声的批评和无奈的抗议吗?此时此刻,首先该被唤醒的,不是理应得到、却没能得到优质服务的学生,而是不自觉地起了催眠作用的教师的艺术良知、反躬自问和改弦更张。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增强时代的使命感、现实的危机感和深钻课堂教学艺术的紧迫感,从而改变观念,艰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艺术化。
二、改进做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改进做法的着力点,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研究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三位一体”。科学而又精妙的方法,是使教学到达艺术彼岸的桥和船,又是课堂教学艺术中的有机构成部分。回顾以往课堂教学的历史,预测未来课堂教学的趋势,教师在既重可操作性、更重可接受性的前提下,应努力抓好以下四点:
(一)注重整体设计
课堂教学,从每个学科到这一学科的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是一个多元复合的整体。只有进行整体设计,才有可能实现全程优化、整体优化,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才有可能防止教师有意无意地“肢解”教材,把原本完整的、浑然一体的教学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这种整体设计思路就是新课程提倡的单元块教学模式,整体设计的过程,就是艺术构思的过程。在整体设计中,力求新、巧、精。新,就不能“炒剩饭”,老是“一道汤”。久闻芝兰不觉香。再好的方法也不可过多重复使用,重复过多会使人生厌,会造成雷同,而“雷同就成为八股”。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课堂教学同样要经常推陈出新,立异标新,常讲常新,使学生越听越爱听,总有新鲜感。巧,包括设置悬念,引入佳境;环环紧扣,首尾相接;步步递进,推向高潮;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跌岩起伏,张弛相间;预留“空白”,便于教师临场发挥,利于学生展开想象;有时让人初听在意料之外,细思则在情理之中。精,如导言,片言居要,先声夺人;板书,简明扼要,醒目易记;结语,画龙点睛,总揽全课,——总之,要执简驭繁,以少胜多,用精炼求精彩,用减轻学生负担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调动课堂气氛
如果说整体设计是艺术构思的话,那么教学活动就是一种艺术实践了。教学活动,就要有“活”有“动”,就应是开放的、有序的、活而不乱的动态系统。生龙活虎的学生渴望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是最怕“鸦雀无声”。人非鸦雀,焉能无声?沉闷、呆滞、死寂的课堂气氛,只会令学生感到压抑、麻木、窒息。活教,才有活学;讲得传神,听得才有神,而不会走神儿。如何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呢?其运作办法有,一是以理服人,二是以情感人,三是用色彩提示人,四是用“位移”影响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站位,要依照讲授内容及其进展而适时变化和移动;有时在讲台的中心点,有时在讲台的左边或右边的“黄金分割点”,有时走下讲台,有时站在学生中间,以造成或严肃庄重、或诙谐幽默、或亲近和蔼的印象和气氛。
三、改善环境
改善环境,以营造优美的艺术氛围,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化的必备条件和可靠保证。环境,首要的是人的心境。师生的良好心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在上课的始初阶段,最为明显。教师的心境是一个幅射源。教师心情愉快,利于做到开讲便能“投入”,并能很快带领学生“入境”。由此,不管上课之前,教师有多少烦恼与不快,也决不允许将其带进教室。要知道,教师脸上的“阴云”,会使课堂蒙上阴影;教师的苦笑或强颜欢笑,也会对创设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自设心理障碍和带来负面暗示。
改善环境,自然离不开师生心境之外的其他“软件”和应有“硬件”的改善和完善。要添置设备,用现代化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
改善环境,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除搞好心理调适,保持良好心境外,还要将现有的教具等教学设备的功用发挥到最大限度。即使因陋就简,也要想方设法,为营造和保持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做出不懈的努力。为此,在学校内部要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用机制去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以上课堂教学再认识,改变观念属于认识论,改进做法属于方法论,改善环境属于条件论。课堂教学艺术,要求虽高但并非高不可攀,难度很大更需迎难而上。我们应认真反思和认真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个性和教学风格,努力为创立具有时代特质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