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中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 鲁金菊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三堰小学
【正文】 朗读是一种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阅读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看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及表情达意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以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
那么怎样让朗读教学在新理念的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呢?
一、再审视,把握新课标朗读教学的脉搏
(一)有助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有助于语言的积累。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这就是所谓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画面展示,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通过朗读,既抒发自己的感情,又发展了语言。
(二)有助个性展示,彰显鲜活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要学生读出真情实感,都应当给予肯定。
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在朗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体味、领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彰显了鲜活的魅力。我在教学《望月》时,让学生朗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仿佛置身于清幽的夜空下,体会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
(三)有助动态教学,焕发课堂活力。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当充满情趣,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饱含感情地朗读,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才是活力四射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给予树》时,有三个细节: 一、“给孩子个镜头”,于老师让孩子上台朗读课文时,一边帮孩子整理红领巾一边说:“请我们的摄像师给孩子一个镜头,她是主角。”本来多少有些羞涩的孩子马上以“主角”的身份朗读,那种自信的表情很动人——让孩子成为读书的主人;二、“是老师不好”,一个学生朗读时,有一处不够流利,于老师没有马上纠正,而是说:“老师刚才挡了一下,他没有读通顺,是老师不好。”多么亲切的话语——保持孩子的读书热情;三、“你比老师读得好”,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范读,让孩子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中;引读,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赛读,孩子们跃跃欲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于老师还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你比老师读得好!”孩子们不但会读了,而且相信自己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教给孩子怎样读。
这节课,于老师没有更多的分析,没有刻意的情境设计, 只是扎扎实实地读书,在细节中引导,读出了能力,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情意。
二、重优化,构建新理念朗读教学模式
(一)多读自悟,尊重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分难舍的心情,窦老师没有直接指导学生去读这几句话,而是回到大娘和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师:八年了,这深厚的情谊怎能忘怀,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和志愿军分手呢?谁能读出这份感情?这里,老师没有太多的指导,却在反复的朗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因此教师适时的点拨能给学生个性化朗读以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二)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读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诵读;精读、略读、;范读、引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研读、赏读……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能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评价,生成体验。
评读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环节,必须加以重视。该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如何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1.教师评价
学生读完后,教师要给予及时地、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你读得真好!”、“你真棒!”……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朗读情况,
2.学生评价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而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另外,在朗读教学中,展开互评也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培养语感。
(四)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即兴发言、课本剧小品表演等朗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强化所学的知识。
新课标理念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创新又有效的朗读境界,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让朗读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阅读教学。
那么怎样让朗读教学在新理念的统率下焕发新的活力呢?
一、再审视,把握新课标朗读教学的脉搏
(一)有助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
“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有助于语言的积累。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语言,成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这就是所谓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目,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结合生活实际,以及画面展示,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通过朗读,既抒发自己的感情,又发展了语言。
(二)有助个性展示,彰显鲜活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只要学生读出真情实感,都应当给予肯定。
课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只有与学生的体验融化在一起,才是真正的知识。在朗读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去感受、体味、领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思维,彰显了鲜活的魅力。我在教学《望月》时,让学生朗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仿佛置身于清幽的夜空下,体会着人们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
(三)有助动态教学,焕发课堂活力。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当充满情趣,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饱含感情地朗读,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美的享受,这样的课堂才是活力四射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给予树》时,有三个细节: 一、“给孩子个镜头”,于老师让孩子上台朗读课文时,一边帮孩子整理红领巾一边说:“请我们的摄像师给孩子一个镜头,她是主角。”本来多少有些羞涩的孩子马上以“主角”的身份朗读,那种自信的表情很动人——让孩子成为读书的主人;二、“是老师不好”,一个学生朗读时,有一处不够流利,于老师没有马上纠正,而是说:“老师刚才挡了一下,他没有读通顺,是老师不好。”多么亲切的话语——保持孩子的读书热情;三、“你比老师读得好”,整堂课以读为主线:范读,让孩子置身于文章的情境中;引读,产生共鸣,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赛读,孩子们跃跃欲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于老师还不失时机地赞美学生,“你比老师读得好!”孩子们不但会读了,而且相信自己能比老师读得更好。——教给孩子怎样读。
这节课,于老师没有更多的分析,没有刻意的情境设计, 只是扎扎实实地读书,在细节中引导,读出了能力,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情意。
二、重优化,构建新理念朗读教学模式
(一)多读自悟,尊重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最后三个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难分难舍的心情,窦老师没有直接指导学生去读这几句话,而是回到大娘和志愿军送别的情景——师:八年了,这深厚的情谊怎能忘怀,年迈的大娘怎么忍心和志愿军分手呢?谁能读出这份感情?这里,老师没有太多的指导,却在反复的朗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因此教师适时的点拨能给学生个性化朗读以更大的空间,让他们在体验中把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张扬出来,从而形成语感。
(二)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读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诵读;精读、略读、;范读、引读;分角色读、指名读;研读、赏读……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如果能最佳程度地优化组合,可以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加强评价,生成体验。
评读是促进学生语感发展、提高朗读水平的重要环节,必须加以重视。该如何评价学生的朗读,如何将朗读指导落到实处?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做。
1.教师评价
学生读完后,教师要给予及时地、恰如其分的评价,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你读得真好!”、“你真棒!”……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朗读情况,
2.学生评价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让他们说说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而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更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另外,在朗读教学中,展开互评也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培养语感。
(四)开展活动,拓展延伸。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比赛、演讲会、故事会、辩论会、即兴发言、课本剧小品表演等朗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应用中强化所学的知识。
新课标理念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努力追求既创新又有效的朗读境界,让形象由朗读树起,让意境以朗读创设……在新的阅读理念下,让朗读这道亮丽的风景线永驻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