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基于学科素养培养下的初中数学教材开发
【作者】 刘保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正文】 富有经验的教师上课还需要教材吗?曾经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多年的课堂教学让我觉得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已印入脑中,上课时只要把它们拿出,复制给学生就完成任务了,根本就不需要教材,所以每年期初新发的教材到期末都能保持它的不老容颜。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思考。
网上有这么一则新闻:有一位老师家的孩子在当地一所名校初中就读,学习成绩优异,有一天跟她闲聊时她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她们学校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以“同学们为什么不爱学习”为题与他们讨论,最终她们得出了一个惊人一致的结论,学习的知识根本没有用,一位班级第二,年部前20的学生更是直言,天天坐在学校系统的学这些知识完全是浪费生命。参与辩论的老师试图用中考对学生未来成才、成功的重要作用来说服同学,但同学拿出网上曝光的富二代、官二代的特权行为举例,老师非常无奈。
我们教的知识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当我带着这个疑问重新研究课标、教材时,我却有了对教材内容有了另外一番感悟。
初中数学教材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了解数学学科特点,加深对客观世界认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加深科学本质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材作为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范例承载着重要学科知识和主要教学方法,本应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恃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早已将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烂熟于心,脱离教材甚至放弃教材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只要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学生必将赢在中考。为摒弃错误教学理念,开展有效教学,故进行本次研究。
那么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更好的实现教材的教育目标和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可以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教学回归教材,开发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激发学习欲望的教学内容,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会。
将数学学科的科学探究方法、创新性和实用性及科学、人文教育功能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善用教材中丰富的知识探究形式、科学探究法二次开发教材,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整合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师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现代数学是所有科学领域的研究基础,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而现在的教材以范例的形式呈现出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实例。这些内容我们整合后做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情景和学习的目标,学生就不会有学无所用的感慨了。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探究形式,使学生感到学有乐趣
新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等诸多板块,集与学生互动交流、动手操作、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辨别美好、去伪纯真等科学教育功能于一身,我们把这些形式在合适的时机呈现,何愁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科学探究的思路重新开发教材,使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数学每节课的标题就是在向我们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我们从课节标题这个大问题的探究辐射出各种假设和猜想的子问题,然后验证、论证,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这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四、按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分层次、分板块设计导学案供学生选出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在独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擅长的知识基础和独特的兴趣爱好,他们不可能相同,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为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同学设计难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的知识板块供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如将教材内容化繁为简,设计成由浅入深的不同板块供基础和兴趣有差异的学生选择。
设计导学案时要以问题引导为主线,每个问题都设计情景,如教材内容可做为情景,我就在学案上标注阅读教材,如教材没有的问题情景,我就多途径收集资料,包括知识发展史料、生活小常识、未来高科技等诸多方面,做到引课有情景、问题有情景,把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块,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培养他们科学素养。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我也尽量做到多样化,填空、判断、表格、图形等都可以作为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得与自己基础和兴趣相契合的学习内容,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五、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为了学习更有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否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是否对正在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感兴趣。为此教师可课前下发问题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自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将课前专门用来收集资料,在身边调查与本节知识有关的数学现象和实例,让学生自学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问题有意义可以给分数奖励并计入到课堂总得分。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确定教学问题提纲,提出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教师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过程并和同学分享,在展示自学成果时可以采用图片、视频、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方式,让学生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该擅于发掘知识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创新,带领学生感悟,诱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范例,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开发教材,让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有用”,这样他们才能更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感受学习的魅力。
网上有这么一则新闻:有一位老师家的孩子在当地一所名校初中就读,学习成绩优异,有一天跟她闲聊时她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她们学校上心理课的时候,老师以“同学们为什么不爱学习”为题与他们讨论,最终她们得出了一个惊人一致的结论,学习的知识根本没有用,一位班级第二,年部前20的学生更是直言,天天坐在学校系统的学这些知识完全是浪费生命。参与辩论的老师试图用中考对学生未来成才、成功的重要作用来说服同学,但同学拿出网上曝光的富二代、官二代的特权行为举例,老师非常无奈。
我们教的知识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当我带着这个疑问重新研究课标、教材时,我却有了对教材内容有了另外一番感悟。
初中数学教材的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了解数学学科特点,加深对客观世界认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加深科学本质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材作为师生教学过程中的范例承载着重要学科知识和主要教学方法,本应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的重点,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自恃有多年的教学经验,早已将初中数学的知识点烂熟于心,脱离教材甚至放弃教材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只要将自己多年总结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学生必将赢在中考。为摒弃错误教学理念,开展有效教学,故进行本次研究。
那么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更好的实现教材的教育目标和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可以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材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教师教学回归教材,开发适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激发学习欲望的教学内容,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会。
将数学学科的科学探究方法、创新性和实用性及科学、人文教育功能体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数学教学回归生活;善用教材中丰富的知识探究形式、科学探究法二次开发教材,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创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新整合教材,发掘教材的教学功能,提高教师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现代数学是所有科学领域的研究基础,生活中数学随处可见。而现在的教材以范例的形式呈现出很多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实例。这些内容我们整合后做为我们课堂教学的情景和学习的目标,学生就不会有学无所用的感慨了。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知识探究形式,使学生感到学有乐趣
新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等诸多板块,集与学生互动交流、动手操作、回顾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辨别美好、去伪纯真等科学教育功能于一身,我们把这些形式在合适的时机呈现,何愁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科学探究的思路重新开发教材,使学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
数学每节课的标题就是在向我们呈现本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果我们从课节标题这个大问题的探究辐射出各种假设和猜想的子问题,然后验证、论证,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这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四、按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分层次、分板块设计导学案供学生选出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在独有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擅长的知识基础和独特的兴趣爱好,他们不可能相同,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为不同基础和兴趣的同学设计难度不同、侧重点不同的知识板块供学生在学习中选择。如将教材内容化繁为简,设计成由浅入深的不同板块供基础和兴趣有差异的学生选择。
设计导学案时要以问题引导为主线,每个问题都设计情景,如教材内容可做为情景,我就在学案上标注阅读教材,如教材没有的问题情景,我就多途径收集资料,包括知识发展史料、生活小常识、未来高科技等诸多方面,做到引课有情景、问题有情景,把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块,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培养他们科学素养。在问题的呈现形式上我也尽量做到多样化,填空、判断、表格、图形等都可以作为问题。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得与自己基础和兴趣相契合的学习内容,这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五、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产生兴趣、自主学习、全面发展
为了学习更有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是否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是否对正在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感兴趣。为此教师可课前下发问题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自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调整教学策略。
此外,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将课前专门用来收集资料,在身边调查与本节知识有关的数学现象和实例,让学生自学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果问题有意义可以给分数奖励并计入到课堂总得分。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一起确定教学问题提纲,提出课堂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甚至教师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自己设计学习过程并和同学分享,在展示自学成果时可以采用图片、视频、微博、微信、QQ、空间等方式,让学生有多种方式充分展示自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应该擅于发掘知识在历史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创新,带领学生感悟,诱发学生创新能力。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学习的范例,学习中我们要不断开发教材,让学生感到“学的知识有用”,这样他们才能更多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享受科学探究的快乐,感受学习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