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美的教学氛围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者】 杨青林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喀什镇赛皮尔小学



【正文】  【摘 要】 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展示学问之美激趣;二、开展应用之美激趣;三、把握教学之美激趣;四、利用评价之美激趣;五、创造课堂关系之美激趣。
  【关键词】 美的教学氛围;激发;兴趣

  从某种程度上讲,数学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最大潜能的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应在美的教学氛围下展开,通过五种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高昂兴趣。
  一、展示学问之美激趣
  抽象的数学是美的。数学美主要表现为简洁美、对称美、奇妙美。
  (1)简洁美。数学是简洁的。简洁美具体体现在表述上面:一是表达的简洁。例如,“1”可以是1只鸭、1条狗、1本书、1支笔、1篮水果、1丘田、1个小组、1个班级、1个学校、1个乡镇、1个城市、1个省区、1个国家乃至1个世界:二是公式的简洁。又如,梯形面积公式S=(a+b)×b÷2,它表示的意义是:梯形的面积等于梯形的上底加梯形的下底,乘以梯形的高,再除以2。比较这段文字叙述与上面的公式,公式是何等的简洁。不仅如此,上述公式中还包含着大量的“潜台词”。比如,当a=b时,S=(b+b)×h÷2=2b×h÷2=b×h,这就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当a=0时,S=b×h÷2,变成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同样,我们可以从中引出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面积的公式。在小学数学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对称美。数学的美美在对称。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圆等平面图形都是可以找到一条以上的对称轴。其实,在小学阶段,数主要是研究自然数、零、分数(含小数和百分数)。自然数是一个从1到无限大的完美、有序的数系。分数、小数也各目组成了自己有序的数的系统。形由点、线、面、体组成了包罗万象的几何形体的有序系统。数学中两个图形或两个物体对某个点、某一直线或平面,有时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对称关系。如,“圆”既以圆心成中心对称,又以任意一条直径成轴对称。对称给人以和谐、匀称的美感。
  (3)奇异美。数学的奇异美,既有内容的,也有方法的。数学中很多问题新颖、奇妙,结论出人意料,方法出神入化,妙不可言。比如,一道分数应用题,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也可以用方程解答;可以根据比较量、标准量和分率之间的关系解答、也可以用按比例分配、用工程问题展开解答。还有一些计算题,可以按照一定的运算顺序按部就班的硬算出来,也可以通过运用运算定律变换常规的运算顺序,大大减少运算的步骤,提高计算的速度,往往让学生有种计算抄近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教学实践告知我们,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数学美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手势,巧妙的比喻,形象的现代化电教手段,精心设计的板书,向学生展示数学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美,欣赏数学美,理解数学美,进而去追求美、创造美,把数学教学过程变成数学审美过程,就能激起学生学好数学的极大兴趣。
  二、开展应用之美激趣
  数学知识来源生活,也将应用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数学知识,教师一定要让他们拿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比如学了长方形、圆周长及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求出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和校园操场的面积;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和棱长计算公式,可以让学生课堂实际测量,计算出教室的棱长总和和教室墙壁粉刷面积,学习了单产量、总产量和数量的关系,可以让学生通过走进农村田园或桔园开展稻谷、玉米、土豆、白菜和桔子单产量、总产量和数量的实际计算。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可以让学生走进农田,调查农田农药和水的比例,从而计算出计算出一亩田地杀虫用药等等。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即数学知识是正常有用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作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中往往要充满生活的情趣。要善于把生活中的各种数学知识,编成例题或习题,给学生讲解,让他们练习。
  三、把握教学之美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买践证明,学生盎然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会对学习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师就得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之美,适当给以引导,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评价之美激趣
  从能力心理学讲,评价能力在一个人的能力结构中是高层次的。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掌握基本的评价手段,形成较强的评价能力和自觉的评价习惯,十分重要。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评价意识、能力、习惯,最经常、最重要的手段是“验算”。验算常用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用加法验算减法,用减法验算加法;用乘法验算除法,用除法验算乘法;用加法交换律或乘法交换律验算加法或乘法,等等。验算可以是笔算,也可以是口算或估算。应尽量让学生多用口算或估算。这样做速度快、省时间。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完成后,是训练学生评价能力的最好时机。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学会评价。
  评价的结果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完全正确的,都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成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因为这是学生自我评价获得的成果。这种不断积累的愉快感,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从学生一年级入学起,就坚持课课抓,天天抓,常抓不懈,不错过每一次机会,学生的评价能力会迅速提高。
  五、创造课堂关系之美激趣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只有在人际关系良好、环境氛围宽松、精神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智力才能被最大限度激发起来。面对一群富有活力和情感的、活生生的学生。课堂上师生情感共融是思维共鸣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数学教学中改善课堂人际关系,教师应把握“三个细节”:
  (1)尊重学生。学生绝大多数是很敏感的,而且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真心实意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能心领神会。要严禁教师对学生在语言上、举止上的任何污辱、歧视、漠视,要严禁学生不听你讲课,“不给你学了”;明显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人际关系。
  (2)创造机会。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悦。愉悦的情绪最易造成师生情感的接近。教师在课堂提问、安排课内练习、布置课外作业、组织其他信息反馈活动肘,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交给学生的问题,应是他们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
  (3)耐心听讲。不少数学教师在学生答错问题时,往往让学生坐下,换另一个学生回答,答不上,再换一个,直到答出为止。这样做,对答题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均无益处。而且,对课堂人际关系的和谐带来不良影响。学生心理会有一种压抑感。学生答锗了,让他(她)讲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这对全班学生是一个启迪。因为同样的错误别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循循善诱的气氛,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