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高效课堂构建
【作者】 张丽菊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第七中学
【正文】 【摘 要】 要打造数学高效课堂,不仅需要教学方式的更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就是学习经验的累积以及温故知新。只有如此,才可以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整个数学课堂的质量。
【关键词】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传统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病,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强教育改革,破除了不少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病,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深远,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放松心情,愉悦的接受知识,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培养,注意营造平等、和谐与创造的课堂氛围。高中数学课堂环境的自由与宽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教学内容。自主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与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人际关系来说, 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与和谐,而不是居高临下与等级森严。从教学过程来说,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 而不是专制与单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更加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只有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才会对学生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等各个方面具有切身的体会,才会更加尊重与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及其自由、创造和选择, 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注重课前预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对课堂内容了解甚少,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缺乏生气和乐趣。笔者观察发现,经常预习的学生学习质量明显高于别人,数学成绩也偏高。分析认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这样课堂听讲和合作探究交流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把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所以,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课本,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设置有层次的点拨性的预习问题,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预习作业,反馈预习效果,并以预习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导学案的一部分。这样,课堂授课重点就会更加突出,目的性更强,从而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效课堂的构建,还需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从理念层面对教师做出的一种要求,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付诸实践。一直以来,不少高中教师都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心理和教学反馈,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整体数学素养的培养,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从心理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学生是有思想、有需求的个体,教师除了运用相关的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反馈,与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我的关爱,不仅仅是限于成绩”,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高中数学带给他们的愉悦感、感受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实践可以以小组合作模式为基础,每个小组中不同数学能力层级的学生要各占据一定的比例。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堂环节中,小组内部成员可以进行“传帮带”,减轻教师负担,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
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进而实现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之一,能够积极的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高中数学教师不仅应当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终极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目的,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总结反思、独立思考是培养的重点。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当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形成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思维。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所在,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计划中纳入这两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扩大学生参与面策略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丢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人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对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识构建高效课堂的现实意义;作为教师,应积极提升自我修养,应时常自我更新、自我反思,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当然,具体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还需各位同行的共同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探究如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张行涛、谈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M]基础教育课程2009
【关键词】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策略
传统应试教育存在诸多弊病,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强教育改革,破除了不少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病,但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深远,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立起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会放松心情,愉悦的接受知识,才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对于学生个性的尊重与培养,注意营造平等、和谐与创造的课堂氛围。高中数学课堂环境的自由与宽松是极为重要的,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教学内容。自主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与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从人际关系来说, 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与和谐,而不是居高临下与等级森严。从教学过程来说,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的、互动的、和谐的, 而不是专制与单一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更加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只有在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教师才会对学生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的意向等各个方面具有切身的体会,才会更加尊重与理解学生的独特个性及其自由、创造和选择, 才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二、注重课前预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对课堂内容了解甚少,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缺乏生气和乐趣。笔者观察发现,经常预习的学生学习质量明显高于别人,数学成绩也偏高。分析认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这样课堂听讲和合作探究交流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把一个被动接受知识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所以,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课本,教师要对学生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设置有层次的点拨性的预习问题,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预习作业,反馈预习效果,并以预习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作为导学案的一部分。这样,课堂授课重点就会更加突出,目的性更强,从而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效课堂的构建,还需确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从理念层面对教师做出的一种要求,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付诸实践。一直以来,不少高中教师都习惯于以自己为主体,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心理和教学反馈,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整体数学素养的培养,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为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从心理层面对学生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对学生加以引导和鼓励。学生是有思想、有需求的个体,教师除了运用相关的策略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沟通反馈,与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对我的关爱,不仅仅是限于成绩”,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高中数学带给他们的愉悦感、感受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付诸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种实践可以以小组合作模式为基础,每个小组中不同数学能力层级的学生要各占据一定的比例。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课堂环节中,小组内部成员可以进行“传帮带”,减轻教师负担,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
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进而实现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目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作用之一,能够积极的推动其他学科的学习。高中数学教师不仅应当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终极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建设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目的,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中总结反思、独立思考是培养的重点。教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当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形成进行有效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质疑问难中获得新知识和新思维。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是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所在,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教学计划中纳入这两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推动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
五、扩大学生参与面策略
主体参与”应当是学生的一种积极自觉的自然行为,“强迫命令”是不能奏效的,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创设情趣盎然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种活动中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有一种安全感,既不担心“张扬冒尖”,又不害怕“丢败丢丑”,思维的真实状态便于教师及时采取对策,从学生智慧的闪光点中采集创造性思维的精华,从误人歧途中总结经验教训,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双赢。数学课堂应该是群言堂,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应是少数“高材生”的“才艺表演”,教师必须发动学生群体展开对课题的研讨,对优秀学生固然要让他们吃饱吃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对所谓的“后进生”也绝不能放弃,而要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他们口味的问题,让他们在解决之后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学生群体参与互相启发所产生的互补、互促效应是个人单打独斗无法比拟的。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对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识构建高效课堂的现实意义;作为教师,应积极提升自我修养,应时常自我更新、自我反思,以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当然,具体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还需各位同行的共同探索,不断学习,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探究如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张行涛、谈谈如何构建高中数学教学的高效课堂[M]基础教育课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