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开展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作者】 李 坤

【机构】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实验小学校



【正文】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是“三生教育”的内涵之一。学校落实生命教育,目的在于让每一位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为什么要开展生命教育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关于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等深层的问题迫切地摆在了中小学教育面前,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苏文金提出:必须尽快给孩子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引导孩子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从孩子七岁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家长把生命中最珍贵、最有意义的另外一个生命交给学校,交给教师。因此,小学阶段作为孩子成长的基础阶段,进行生命教育,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现状一:视生命为草芥。
  今天的孩子很多不理解“生命”二字的含义,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生命的尊重、怜悯、关爱和帮助。看到花开就去摘,看到草绿就去踩,看到蛙跳就去抓。残疾人行走不便,不是上前搀扶,而是在背后邯郸学步;街头乞丐饥肠辘辘,不是送上一块面包,而是捂着鼻子躲得老远……
  现状二:拿生命当游戏。
  《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悲剧:四川成都某小学的四名六年级学生,相邀到一个“不花钱就可以游泳”的河里去游泳,因河水冰冷,有三名孩子先后上了岸,却迟迟不见李某的影子。找了几遍一无所获后,绝望的孩子们因为害怕父母和老师的挨打,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要“保密”。于是,就在吞没小伙伴的河岸边,他们郑重地订下了永不泄密的“盟约”。在隐藏了李某的衣物、自行车后,三位小孩神色自若地回到了家。因为父母没有从孩子们稚气的脸上看出任何异常,导致李某抢救无效。
  现状三:用生命求解脱。
  常听到身边的小孩嘴里念叨着“活着真没意思”、“不如死了算了”之类的丧气话,虽然这也许只是一时的牢骚,但从一个稚嫩的儿童嘴里吐出来,却是多么令人揪心和担心啊!可见,小学生漠视生命、不热爱生活、不接纳自己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刨根究底探原因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让灿烂如花的生命随风而逝?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的思想道德势必会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影视、网络等媒体中的畸形鸦片,又像沙尘暴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纯洁心灵,从而使学生对生命产生了令人费解的行为。
  2、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由于教育体制的弊端,应试教育依然畅通无阻。小学生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有些学校很少开展活动,缺乏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爱、生命等的教育。
  3、家庭管理方法的不当。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家族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冷漠,家人间的交往越来越来疏远,儿童的情感世界缺少爱的滋养,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上多数家长不自觉地重智轻德,导致孩子逐渐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只懂索取,不懂付出。此外,父母关系不好、家长的暴力行为等,也是孩子走上生命极端的一个因素。?
  三、多管齐下找对策
  (一)深挖教材,渗透生命意识。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伴随着课改,小学教材里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正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素。
  如,自然学科中的《花的构造》、《蚂蚁》、《蜗牛》等,围绕生命的产生、成长、消亡的过程,给学生介绍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教师在讲授这些科学知识的同时,可以趁热打铁地对学生进行尊重生命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动植物也是生命个体,我们应该尊重、保护它们。    
  如,语文教材里的《金色的脚印》、《朱鹗飞回来了》等,都是关于保护动植物的故事,反映了主人公心地善良的品质。教师可以在道德教育的基础上,深挖文本内涵,从认识生命的本质入手,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由物及人,达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音乐学科中的《在祖国的怀抱里》、《我爱家乡,我爱祖国》,在美妙的歌境中向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教育;如,语文学科中的《她是我的朋友》、《掌声》,培养了学生理解、尊重、关心、帮助他人的道德情感。
  如,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读懂爸爸妈妈的心》、《来自社会的爱》,让学生在感受幸福的同时,学会对生命的欣赏、热爱,从而感激生命、感激父母,感激社会。这样,孩子们才能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和魅力。
  (二)启发智慧,营造生命课堂
  学校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抓住一切契机,开展“生命教育”第二课堂。
  1、班会课
  学校会定期开展有关生命的班会课。如班会活动“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学生代表从毒品的来源、可能接触到的途径以及毒品吸食后的危害等各个方面对毒品做了介绍,并通过播放禁毒电影,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毒品对人类的危害。这样的班会加深小学生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让小学生增强远离毒品、拒绝毒品的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家长进课堂
  “青春期课堂”:每到六年级,学校就会特别邀请专家,分别给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进行青春期教育,学会正视自己身体的变化,从容应对青春期问题,珍爱自己的生命。
  “法制课堂”:学校邀请公安局的同志到学校,进行法制教育,给同学们讲解了校园安全、网络暴力、交通安全的相关案例,同时,还给大家讲解了毒品的定义、危害性及表现、染上毒品的缘由等知识,同时结合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通过真实案例的宣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以法律为指引,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