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

【作者】 柴新瑞 张照喜

【机构】 湖北丹江口市思源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面向未来的事业培养人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完善教育体系,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语文教师在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中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在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应主动担当并发挥重大作用,将立德树人贯穿课堂始终。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为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 立德树人;育人价值;语文教学

  一、立德树人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教育体系,要坚持德育为先,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各级各类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
  那么什么是立德树人?我想就是关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与道德。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发展人和解放人,而不是限制人和束缚人。立德树人不是诉诸孤立的、静态的人性改造,而是具体落实为生活的建构和改变。立德树人不能等同于“思想的改造”或“行为的养成”,而是促使人在整体生命投入中去建构实现人之为人。
  二、语文新课程的育人价值
  部编版新教材编排以马克思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将十九大报告精神及时融入到教科书中,强调选文的经典性和育人价值,同时注重选文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将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作为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秉持的核心价值取向。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宗旨的核心内涵,是当前社会价值追求、教育价值追求、个体价值追求的共同归宿和实现机制。”
  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各学科共同承担的教育责任。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2]
  语文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重视语文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立德树人,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三、语文教学中如何立德树人
  (一)潜心研究教材,深入挖掘立德树人教育资源
  部编新教材选文时注重了以下五个方面的育人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主权与海洋意识教育,生态文明教育。
  1、传授语文要素,学习优良品质
  新教材的时代性和育人性非常显著。如三下的《我不能失信》,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奶奶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天早上,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个朋友家去,临出门她想起要在当天教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母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小庆龄还是决定留下来,履行自己的诺言。学习本文时,除了让孩子们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我重点组织孩子交流自己从宋奶奶身上学到的优秀品质,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做得好的和不好的方面,孩子们都踊跃发言,要做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2、传授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新教材选文增加了很多传统文化篇目,有唐诗宋词元曲,也有《诗经》《论语》、诸子散文,更有传统节日实践活动。学习这些,让孩子们感受到书法那无与伦比的艺术美;让孩子们体会到诗词的格律美;让孩子们悟到传统习俗的内涵美。通过学习,孩子们由衷地感到身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决心要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习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3、欣赏祖国美丽,培养社会责任感
  清军入关时期顾炎武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社会和家庭为他们创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责任意识好像越来越淡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赞美祖国美丽山河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大兴安岭》,学习时孩子们都被文中描写的美景折服。我趁机讲了中日钓鱼岛和中越南沙群岛之争,孩子们一个个攥起小拳头,虽然年龄小,但是责任感强烈。
  4、传授语文要素,提高“爱”的能力
  现在的孩子,在周围爱的滋润和包围中,身上有很多毛病:自私狭隘,只知道被动接受别人的爱。在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和《父亲、树林和鸟》时,让孩子们结合生活体验,学习老屋助人为乐的精神,学习父亲对鸟类的保护,从而培养了孩子们学会爱别人,爱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一花一草,爱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灵,从而提高了爱的能力。
  (二)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最核心的职责和任务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是教书的根本宗旨。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时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的责任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这样立德树人才有实效。
  “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历来都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宗旨。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毫无疑问,就成了立德树人的主要操作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着祖国的明天和命运。道德兴,则未来兴。对他们加强思想道德观的教育是一项长期和紧迫的任务,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而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坚持,不断完善,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体系构建、编排创新及育人价值》
  [3]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