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小学低段学生写话兴趣与能力的培养

【作者】 李小青

【机构】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石垭小学



【正文】  【摘 要】 “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话教学的要求。然而,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身边的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所以,写话,对于低段学生是一片空白,老师利用学生纯真的童心,丰富的想象,加以适当的鼓励,让他们将自己所见、所做、所想用文字(或拼音)表达出来,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起来。
  【关键词】 小学生;写话;兴趣;引导;能力

  一谈到写话,很多学生就感到困难,学生怕写,不乐于写,写话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负担,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认为在小学低段,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写话训练,为今后的中高年级的作文打下基础,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改变这种心理,培养他们写话的兴趣和能力呢?面对这样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想略谈一些我的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写话原动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写话也是这样,我们要首先消除学生对写话的神秘感,让学生们乐于去写,学生一旦对写话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我要写”的内在要求,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呢?有些老师对刚学写作的小朋友就提出:“围绕中心,选取材料,进行写作”的要求,
  学生还没学就已经对写话产生了惧怕的心理,在这种心理下,写话自然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对于刚开始写话的小朋友来说,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让他们的思想自由驰骋,不受束缚,有利于点燃学生写话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写话兴趣,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人、事、物。还可以在低段的写话中,采用先画图再看图写话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写话的兴趣,也可结合音乐想象,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想到的一切写下来。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无学习兴趣,是能不能学习,会不会学习的前提,因此,有无写话的兴趣是写话的关键所在。
  二、善于引导学生在灵活的观察中发现写话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写话的源头是生活,我们光凭课堂上来丰富学生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正如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而流不停。这就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写话的密切关系。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指导他们观察,体验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材料,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鼓励学生细细地观察,如:让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了解蚂蚁的活动特点等。并指导他们将观察到的说出来,最后试着去写一写。
  有时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为孩子们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写话的素材,领进真实的生活场景,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如:写话教学《购物》,对于购物,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在购物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表达清楚、完整、讲文明礼貌呢?在教学中,我先创设情景,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场景,由学生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在练习时,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人物的对话、语气、动作等,表演后让学生先说后写,这样不但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写话能力。很多学生总觉得生活总是一天天的重复,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内容,老师和学生平时在一起时,应随时注意留心学生生活中有意义的内容,并随时点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只要你用心去思考,观察,用心去记录,都是很好的写话题材。
  三、立足课堂,引导自由表达
  1、依托课后习题,引发灵性表达
  词句的训练是低年级写作教学的重点,教材是学生练习写话的一块沃土。打开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课后就安排了“我会用词语说话”。教师应该紧紧地依托文本教材,整合各种资源,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话兴趣,为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开辟一片绿色天地。
  如:第三册的第一课《秋天的图画》中的练习题,仿写句子:“葡萄架上挂着 。 露出 。”这样的句式乍一看好像很简单,其实却是调动孩子积累,引发孩子表达的学习点。我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秋天果园里丰收的画面,再请孩子们谈谈自己眼中的秋天,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红红的柿子成熟了;
  有的说,苹果丰收了;还有的说,架子上挂满了紫色的葡萄,……究其语言,大多是贫乏的,表达也略显苍白。此时,出示句式,用极具感染力的话语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吧!”学生跃跃欲试。瞧!如诗般的语言从他们的笔尖流泻出来:“红红的柿子挂在枝头,像一盏盏红灯笼。”“板栗哥哥咧开了嘴,露出巧克力一样的大板牙”……和刚才一比较,不难发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依托文本创设情境,既降低了写话的难度,消除了畏惧感,使写话不再成为苦差事,又训练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写作打好了良好的基础。长此以往,我坚信学生的语言将是丰富的,生动的,处处流淌着灵性的。
  2、依托文本教材,活用课文语言
  我们经常谈论积累、思考对写作的重要作用,而这些因素恰恰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在语文实践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阅读是为了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认读能力,作为核心的理解能力,以及较高层次的鉴赏和思维能力,从而为写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改写课文片段,创编课文故事,续写课文内容等都是引导学生进行写话训练的极佳途径。
  如:在上《丑小鸭》这篇经典童话时,经过反复琢磨,我选择了“书信”这一最能触及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我告诉孩子们,丑小鸭离家出走时给妈妈写了封信,结果被泪水打湿了,模糊一片看不清了,请大家用自己的理解帮他补充。写好后,与同桌互换信件,把对方当作妈妈来读你写的信。孩子们把自己当作丑小鸭或它的妈妈,情真意切地演绎着。课文上完了,我又告诉孩子们丑小鸭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后也给妈妈写了封信,请他们猜猜信上都写了些什么?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猜着,把自己对故事的感悟都说出来了。课后我布置了作业,请孩子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第二天,我看到了一封封情意浓浓的信。
  作为一名低段语文教师,在写话的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学生,点燃学生的写话热情,随着学生写话兴趣的提高与写话自信心的加强,随着学生自己学会观察生活,不断积累素材,加上教师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就会从惧怕写话转变为爱上写话,乐于写话,必将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自由表达、真情习作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