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数学教学中合作与交流要凸显“四点”

【作者】 李唯伟

【机构】 新疆伊犁州巩留县第二中学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学习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合作与交流不是教学中的插花点缀,而是凸显学生个性、张扬学生特长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学习方式之一。那么,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呢?
  一、创设情景,抓住合作与交流的切入点
  有效的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情感教学的重要手段。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就要在导入和切入上下功夫,切入点选择得好,就是抓住了一堂课的“牛鼻子”,整个课堂纪律将一直操控在教师手中。教师可以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来创设情境。如讲故事、猜谜语、看动画片、做实验、玩游戏等等。把声、形、情、境熔于一体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良好的环境。学生有了好心情,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和学习干劲投入学习当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就会拉近,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例如,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新课时,可以“印度国王奖赏象棋发明家的故事”为素材,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从而发现规律,尝试“以此类推第五个、第六个格子中应放多少粒麦子”,再列出计算第64个格子中麦粒数的算式。以此来引入新课,增加了趣味性,满足了好奇心,立竿见影,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列式中,感受到有学习新知的必要,继而形成稳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依据问题与故事中麦粒放置规律,引发联想,使学生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使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到了这节课的学习中来。
  有效的情景创设还是合作探究的奠基石。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要我学到我想学”的教学效果。比如,学习《函数的应用》,我从常见问题引入,从简单、典型、学生熟悉的函数模型中挖掘创设情境,即从判断老师的胖廋出发来引入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引入本节的实例,让学生在简单的实例中学习并感受函数模型在刻画现实问题的基本过程。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一来是由于数据的处理靠一个学生是不太好做的;二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函数模型应用的基本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基本过程的探究更加完善,培养了学生在体验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中有条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可以集一组之长在形成重点的同时更好的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团队的力量,另一方面加快课堂进程,使结论的形成和得出能在课堂所要求的时间内完成。
  二、分工协同,展现合作与交流的闪光点
  每一堂课都应该有一个焦点,更应该有一个闪光点。有时候,焦点有了,但是无法让全体学生都集中到这个点上。这就是对于“闪光点”(即合作)的组织、提炼和打造还不够用心用力。在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授课老师让学生几人一组讨论交流,可我们看到的是多数学生不知道和谁交流、讨论什么、若无其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情况。在个别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极少的同学参与中草草完成合作与交流。要提高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性,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我认为得先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通常采用异质小组的办法,力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成绩、能力、背景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使之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特殊情况外,一般我是以4-5人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在活动中都有明确的分工。
  其次,指导学会善于分工与合作。合作学习其实就是积极互动。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原本谁也离不开谁,不然,人就没法获得知识技能。我国有句名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同学们认识到他们不仅是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的小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所以,学会分工才能确保小组成员都学会操作所安排的事项,完成布置的任务。小组长、记录员、发言人、检查员各施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共同发展、进步。
  第三,创设具有一定价值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组织合作交流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说事前要了解学生特点、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要对是否有必要进行合作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要针对性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还要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把好方向标。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时,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先提出自学任务,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学内容,再要求每一个人都要至少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小组内讨论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就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讨论交流。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可在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中解决。通过长时间的培养和引导,习惯就会成自然。而对于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则交由大家一起解决。
  三、善于倾听,占领合作与交流的制高点
  倾听,是与人合作、交流的重要能力;倾听,是课堂上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只有养成这种素养和意识,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灵动,知识的传授才会显得水到渠成。有效的交流,一定要有倾听的意识。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
  镜头一:教师一提出问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或者是把小手高高举起。教师找其中一位学生作答,其余的同学会“唉!”地异口同声地叹起气来,或者露出极其失望出乎意外的表情,然后就无心倾听同学的发言了。
  镜头二:无论讲台上的老师表演得多精彩,发言的学生说得绘声绘色、有理有据,别的学生却事不关已地想着自己的事……
  发生这样的境况,是因为教师调控课堂不科学、到位,教学方法不公平,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员性。我认为,教学中,教师既要与学生“平平坐”,又要在无形中占领“制高点”,使学生有效的倾听教师、同学的发言,并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占领合作与交流的制高点呢?首先,语言上要有突破。如果整堂课上我们的老师总是用一种平淡无味的语调,学生自然不愿意去听。学生也和成人一样喜欢有吸引力的“磁性”语言。会说是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语言要有激情,要有起伏,要在关键时刻学会“一锤定音”。其次,树立听的榜样。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一位参与者,也是一位耐心的倾听者。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尊重、认可和器重,更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让学生看起来好像一位兄长或大姐那样,任何人都勇于发言敢于发言。这样就能捕捉到教师所希望获得的最好的信息。第三,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如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只能选一个同学发言,其他的都是倾听者,为了让学生达到倾听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汇报之前,教师要先对学生提出要求:在别人汇报时,你要做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第一,了解他们想出了哪些方法。第二,对他们想出的方法,是否赞同。第三,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学生的倾听才更专注。第四,及时恰当的评价。当有的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听出了发言者的表达不当之处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
  四、把握时机,找到合作与交流的突破点
  课堂上,我们也时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下面请同学们4人一个小组交流讨论一下,同学们刚分组仅一两分钟,老师就让同学们站起来说说想法,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就急于说出答案。或者,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请上一两名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不上时,老师也会迫不及待地说出答案来……
  在教学中,合作与交流许多最佳时期就是课堂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与我们设计的教学环节有出入,但它却是提高学生素质添加剂,同时也是我们教学中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对于这些教学生成,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合理把握。例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时,上课之前,教者让每个学习小组做了相似比为1∶2的两个相似三角形。上课时,设疑引入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工人师傅小王要按图纸制造一个三角形形状的零件,按要求,图纸和实物零件的对应高的比应为1∶2,但小王师傅做好零件后只量了一下它们对应边的比是1∶2,于是就肯定地说“这个零件符合要求”,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探究、归纳环节教者给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图纸和实物中的零件有什么关系?2.如果小王师傅的话是对的,说明什么意思?3、你如何证明一个比例式?提出问题以后教者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得出答案,明确接下来应该干什么,然后让学生讨论解决如何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兴趣高涨,思维积极活跃,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提高。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新课改真正提倡的。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关注课堂生成的材料,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把握时机,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给学生提问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学生的思维就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从中不仅可以体验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共同提高。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合作与交流学习,根本目的就是要达到每个人都有两个以上思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