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朱玉祥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丰都街道办事处丰都中学
【正文】 【摘 要】 就目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在课堂结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急需尽快探讨并需尽早得到解决的一些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工作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想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途径。就目前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言,在课堂结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急需尽快探讨并需尽早得到解决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挂一漏万的想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切实弄清数学知识的结构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熟知学科内容并绰绰有余。”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讲,首先应在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立足于在自身努力下工夫。起码应该熟悉小学教学学科内容,切实弄清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比如一节课的新内容,教师需要真正明白这一新内容是由学生哪些原有知识发展而来的(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连接点),又是哪些后继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主要困难及解决困难的对策,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思维和思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来,随时能够排除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障碍。克服上课就教材讲教材的弊端。
目前,我们的师资状况虽然从学历比例看逐步在递升(通过各种自学考试和进修等获取学历证书),但就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特点来看,相当多数学教师还远不能达到熟知学科内容并绰绰有余,往往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囫囵吞枣,似是而非,在讲授例题时只能是一问一答的计算而不是步步深入地分析。所以导致学生见题不想“理”、知法不晓理、照例题做习题、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再造型阶段。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省时的根本。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妙趣横生的智力活动,这是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我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结构日渐合理。不少教师立足于创新改革,变给予为引导。在新课过渡、讲练、基础与能力、非智力因素、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一些问题上能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探索,使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得到了一些改进。但是,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上仍不尽合理,突出的是课堂布局显得头重脚轻,新旧知识的过渡内容过多、过细、过宽,时间拖得过长,使新授内容不仅失去了应有的思维坡度,而且失去了一节课的最佳时间,有的内容本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学生努力去探索和掌握的,由于教师不适当的铺路搭桥,使新内容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新意,结果导致教学重点抓不住,难点突不破,面面俱到,学生无所适从。比如,个别教师讲授分数、小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教师把小数与分数乘除法的各种形式一一做了细而又细的复习讲解,刚刚出现例题,时间所剩无几。还有的教师把与新内容毫无相关的内容也列入到铺路搭桥的范围,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过程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思维负荷。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补充、组合、转化和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是没有全新的和绝对孤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某一新内容时,要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切实保证学生将新知识尽快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网络。而合理过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通向新知识之间搭一座思维的桥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为此,一节课的“搭桥”。从时间安排上不宜过长,从内容安排上要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连接点上下功夫,既要引导学生对新内容激起思维的浪花,又要通过搭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的讲与练这两个环节上处理不当。相当一部分教师以讲代练,以讲挤练,重讲轻练,。讲又很难讲到知识的关键处,练只局限于再现型阶段。因此,新授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攻不破,关键问题抓不住,往往不是夹生饭就是水过地皮湿。形式上看起来有问有答,热闹非凡,实质上课堂结构松散,效率甚微。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就教师“讲”这一环节不能说不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内容必须理直气壮地讲。只有教师善于抓住知识要点和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恍然大悟,心服口服,比如,“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个扩展,学生认数上的一次飞跃,教师必须设法利用直观教具和必要的学具,通过干净利落的直观演示和学生必要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尽快地从直观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阶段。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这一概念时,为了加深加宽概念的含义,列举了把4个、8个、12个苹果分别看作单位“1”,然后4等分(图略),4等分之后学生虽然都看到了1/4,但是,它们的对应量是不同的。通过几个单位“1”的量与率的对比,既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分数的应用做了早期的孕伏。
没有充分练习的数学课,不能算做一节好课。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扭转课堂作业课后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倾向。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练习内容,要内容质量高,形式新颖、数量适宜。比如,突出新内容的单项练习题要集中练,后复练;易混的概念、计算、应用题要对比练;难点、关键内容要针对练。
三、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标准之一是以最短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益,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既使学生学会,又要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而各地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来,像争芳斗妍的百花园。
如何引导广大教师透过这“万花筒”般的教改大潮,择取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这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教育家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不存在“百宝箱”,也就是说不存在某种教法适应任何一种教材。这就是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是选择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地区、民族、教材特点、师资水平、学生来源等情况,在选择教法上不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应该正视现实,在选择教法时,绝不能使教师处于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举棋不定或捕风捉影,昏昏然的局面,切忌陷入盲目性。
近几年来,结合我的教学,在探索教学方法这条路上,我坚持积极创新,慎重行事,形成个性的十二字方针。具体实施时,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语言、直观、操作、对比、电化等启发形式。
其次,在选择理想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吸取现代教学方法合理的东西。我们不主张随意在教学方法上提口号,也不主张随意引进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我们主张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试验先行的原则,经过实践检验才可推广,克服随波逐流,大起大落的做法。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必须要把握一个特点,这就是儿童的认知特点和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相吻合,使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儿童的认知特点吻全,这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个基础,否则,数学教学改革将是海市蜃楼,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
[2]《新课程教学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这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途径。就目前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而言,在课堂结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急需尽快探讨并需尽早得到解决的一些问题。下面就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几点挂一漏万的想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切实弄清数学知识的结构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熟知学科内容并绰绰有余。”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讲,首先应在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的前提下,立足于在自身努力下工夫。起码应该熟悉小学教学学科内容,切实弄清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比如一节课的新内容,教师需要真正明白这一新内容是由学生哪些原有知识发展而来的(与学生原有知识的连接点),又是哪些后继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主要困难及解决困难的对策,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到学生思维和思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上来,随时能够排除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障碍。克服上课就教材讲教材的弊端。
目前,我们的师资状况虽然从学历比例看逐步在递升(通过各种自学考试和进修等获取学历证书),但就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特点来看,相当多数学教师还远不能达到熟知学科内容并绰绰有余,往往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甚至是囫囵吞枣,似是而非,在讲授例题时只能是一问一答的计算而不是步步深入地分析。所以导致学生见题不想“理”、知法不晓理、照例题做习题、依葫芦画瓢、机械模仿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再造型阶段。
二、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保证课堂教学高效、省时的根本。如何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流。使课堂教学充满妙趣横生的智力活动,这是直接影响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随着我区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结构日渐合理。不少教师立足于创新改革,变给予为引导。在新课过渡、讲练、基础与能力、非智力因素、情感与态度的培养等一些问题上能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努力探索,使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得到了一些改进。但是,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安排上仍不尽合理,突出的是课堂布局显得头重脚轻,新旧知识的过渡内容过多、过细、过宽,时间拖得过长,使新授内容不仅失去了应有的思维坡度,而且失去了一节课的最佳时间,有的内容本来应该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学生努力去探索和掌握的,由于教师不适当的铺路搭桥,使新内容完全失去了应有的新意,结果导致教学重点抓不住,难点突不破,面面俱到,学生无所适从。比如,个别教师讲授分数、小数的乘除混合运算,教师把小数与分数乘除法的各种形式一一做了细而又细的复习讲解,刚刚出现例题,时间所剩无几。还有的教师把与新内容毫无相关的内容也列入到铺路搭桥的范围,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过程中,增加了不必要的思维负荷。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补充、组合、转化和发展。一般情况下,小学数学是没有全新的和绝对孤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某一新内容时,要尽可能做到知己知彼,切实保证学生将新知识尽快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网络。而合理过渡就是要在学生已有知识通向新知识之间搭一座思维的桥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顺利地到达知识的彼岸。为此,一节课的“搭桥”。从时间安排上不宜过长,从内容安排上要在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连接点上下功夫,既要引导学生对新内容激起思维的浪花,又要通过搭桥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的讲与练这两个环节上处理不当。相当一部分教师以讲代练,以讲挤练,重讲轻练,。讲又很难讲到知识的关键处,练只局限于再现型阶段。因此,新授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攻不破,关键问题抓不住,往往不是夹生饭就是水过地皮湿。形式上看起来有问有答,热闹非凡,实质上课堂结构松散,效率甚微。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就教师“讲”这一环节不能说不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内容必须理直气壮地讲。只有教师善于抓住知识要点和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让学生恍然大悟,心服口服,比如,“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个扩展,学生认数上的一次飞跃,教师必须设法利用直观教具和必要的学具,通过干净利落的直观演示和学生必要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尽快地从直观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阶段。如有的教师在讲授这一概念时,为了加深加宽概念的含义,列举了把4个、8个、12个苹果分别看作单位“1”,然后4等分(图略),4等分之后学生虽然都看到了1/4,但是,它们的对应量是不同的。通过几个单位“1”的量与率的对比,既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分数的应用做了早期的孕伏。
没有充分练习的数学课,不能算做一节好课。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扭转课堂作业课后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倾向。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练习内容,要内容质量高,形式新颖、数量适宜。比如,突出新内容的单项练习题要集中练,后复练;易混的概念、计算、应用题要对比练;难点、关键内容要针对练。
三、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标准之一是以最短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益,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获取知识、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既使学生学会,又要使学生会学,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最理想的教学方法。而各地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而来,像争芳斗妍的百花园。
如何引导广大教师透过这“万花筒”般的教改大潮,择取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这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教育家曾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不存在“百宝箱”,也就是说不存在某种教法适应任何一种教材。这就是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关键是选择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由于地区、民族、教材特点、师资水平、学生来源等情况,在选择教法上不能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就当前发展趋势来看,我认为应该正视现实,在选择教法时,绝不能使教师处于一种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举棋不定或捕风捉影,昏昏然的局面,切忌陷入盲目性。
近几年来,结合我的教学,在探索教学方法这条路上,我坚持积极创新,慎重行事,形成个性的十二字方针。具体实施时,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语言、直观、操作、对比、电化等启发形式。
其次,在选择理想的教学方法过程中,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在传统教法的基础上,吸取现代教学方法合理的东西。我们不主张随意在教学方法上提口号,也不主张随意引进一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我们主张在先进教学理论指导下,试验先行的原则,经过实践检验才可推广,克服随波逐流,大起大落的做法。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师必须要把握一个特点,这就是儿童的认知特点和他们掌握知识的过程相吻合,使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与儿童的认知特点吻全,这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个基础,否则,数学教学改革将是海市蜃楼,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
[2]《新课程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