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 顾元帅
【机构】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桃园镇晒书城小学
【正文】 【摘 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促进他们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
【关键字】 数学;提问能力;现状;对策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常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提问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自己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怕提问题错了被同学讥讽和老师批评,因而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向同学提出,这个现象在高年级尤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样向老师提出;四是没有机会提,传统的课堂教学长期被教师所主宰,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没有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甚至一些教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问题。不论是主观上的不想、不敢、不会,还是客观上的没有机会,都会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降低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抑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学习成绩。
“解决问题”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由些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就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老师的权威和尊严,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数学老师感兴趣,而后对数学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操作实验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第三,给学生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数学并不难学,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想方设法营造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绪;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低,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学困生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嘲笑。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提醒他“慢慢说”,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问题。
三、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机会提问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多提问题,而要让学生多提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其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再次,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第四,设立“提问卡”,让学生将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是可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二是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课题本身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老师要指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从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萌芽和创新意识也就会悄然得到发展。
【关键字】 数学;提问能力;现状;对策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我们常发现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提问的积极性很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具体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把自己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怕提问题错了被同学讥讽和老师批评,因而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向同学提出,这个现象在高年级尤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样向老师提出;四是没有机会提,传统的课堂教学长期被教师所主宰,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没有给学生提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甚至一些教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问题。不论是主观上的不想、不敢、不会,还是客观上的没有机会,都会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降低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抑制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学习成绩。
“解决问题”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列为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由些可见,作为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下面就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对数学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老师的权威和尊严,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对数学老师感兴趣,而后对数学感兴趣,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操作实验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第三,给学生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我能行,数学并不难学,对学好数学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营造轻松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想方设法营造热烈、宽松的课堂气氛;要把微笑带进课堂,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绪;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问题质量高低,都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保护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对于那些学困生尤其要注意,千万不能讽刺、挖苦、嘲笑。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提醒他“慢慢说”,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问题。
三、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给学生机会提问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让学生多提问题,而要让学生多提问题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其次,运用科学的学习方式,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再次,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第四,设立“提问卡”,让学生将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是可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二是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的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学会提问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课题本身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老师要指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3.引导学生从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在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萌芽和创新意识也就会悄然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