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修炼课堂语言,演绎教学艺术

【作者】 侯红玲

【机构】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如何修炼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一是提高语言质量,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控制课堂用语,引领学生自读;三是把握语言时机,适时引领启发;四是锤炼语言艺术,点然智慧火花。
  【关键词】 语言;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之艺术,是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场美的遇见,一次完美的契合,是师生思维火花碰撞而生成的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发展空间,创造空间。
  演绎语文教学之艺术就好比演出一台好戏,演员要讲究舞台艺术;而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就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如何有效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除了加大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外,重视和不断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修炼,也是举足轻重的一面。
  一、提高语言质量,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语言不够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常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以致降低听课效率。机械化、程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不同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生常谈的话、千篇一律的话,这些话统属套话、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教师的语汇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这都会影响课堂效果。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并加以精心设计。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突出重点、难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贪多,什么都想解决,结果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例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庞杂,学生越不明所以,越是抓不住重点。所以老师每讲授一个问题,都要尽可能对课堂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哪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一番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中心问题的阐释度,及答题的命中率。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时,教师的“即兴”用语要能够切合情境“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能留下深刻印象,才更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因此,教师的课堂用语最好只讲“三分话”,“七分”靠学生揣磨。
  二、控制课堂用语,引领学生自读
  天下文章一大读,我主张教师每节课留出一半以上时间供学生阅读课文,这是因为读是自外而内地吸收,说和写则是由内而外地表达。学生要从课文中学习语言文字、写作方法等,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提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水平,绝不是说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取代课文,取代学生的个性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用语,主要应该用来答疑、解惑、阐释重点、总结、引导等。教师讲授与学生读书这二者,学生读书应占首要地位,所以应该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真正使课堂变成“学堂”。
  三、把握语言时机,适时引领启发
  同样的问题解答,由于教师用语不同,时间切入点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争取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最佳时机。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通过阅读能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不提出疑难不讲;不到学生反复思考、讨论而仍不得其解时不讲。教师应重在启发引导,使其自己解决问题。
  孔贤人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一言以蔽之:讲解、答疑的时机,一定要选择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之后。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对方才能充分理解、牢固记忆。这就是教师课堂讲解的最佳时机。
  四、锤炼语言艺术,点然智慧火花
  一个真正受欢迎的老师,一定是一个课堂语言艺术家。这不仅体现在教师“三分话”的准确、明白、清晰、简练上,更在于教师课堂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如果你总是板起脸孔,摆出一副“夫子”的“尊严”相,日复一日地干巴巴地向青少年说教、灌输,半强迫性地驱使他们听讲,这肯定是教不好语文的。这样做,首先便是学生不爱听、不想听、不买账。其次,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也必是一板一眼的,不知变通的“老学究”。
  所谓课堂用语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哲理性,首先是指教师用文学性的语言从事教学活动,抛弃那些僵化的、模式化的陈词滥调,变枯燥的课堂为诗性的意境。二是依据所教课文内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语言经常有熟悉而新鲜之感。三是尽可能地使课堂语言幽默,富有趣味,使学生喜听乐闻,如沐春风。四是讲授不仅要达意,还应力求声情并茂,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五是尽可能用“三分”微言,体现“七分”大义,使课堂用语含蓄而镌永,精微而深远。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者,亦是文学艺术的创造者、欣赏者、引航者。注意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火花,才能更好培养造就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