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赏识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刘仕英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其主观情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赏识为核心理念的教育模式逐渐被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与思想情感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因此,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切入点,综合学生当前阶段的个性特点与认知水平,对赏识教育的应用进行如下的策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赏识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赏识教育,顾名思义以赏识学生为主,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使学生认清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劣势与不足,一味地要求其改正,却忽视了学生具备的优秀特长与能力,久而久之导致学生自信心下降,限制了良好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而通过应用赏识教育,教师采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并仔细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合理引导使其“发光发亮”。以此来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自信心,并在这过程中寻找学习乐趣,对语文学习保持高涨的热情与积极的心态。
  一、 加强师生交流,发现学生的学科优点
  良好的师生沟通与交流不仅有利于树立教师良师益友的专业形象,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建立更全面地了解,在接触过程中发现他们的优势与长处,为赏识教育的展开做好铺垫准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因缺乏自信而不敢积极参与到互动环节之中,久而久之容易形成一种不良学习情绪,严重影响着语文综合水平与素养的提升发展。因此,教师应对这部分学生加强心理疏通与引导,平时多与其进行主动的沟通与交流,在这过程中巧妙为其安排能够发挥自身长处的任务,使其逐步建立自信心,以此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发现班上的几名同学不爱积极发言,甚至起来回答问题会出现由于紧张而导致身体发抖等情况,而从其日常的语文作业批改情况来看,这部分学生的文学素养极高。因此,以上述情况为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多与这几名学生进行沟通,并在上课时将其优秀的文笔写作进行全班展示,让不同学生起来点评,以此使其更加充分了解自身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优点,逐步建立自信心。其次,教师在与其沟通过程中应合理分析导致其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通过赏识、鼓励来帮助其逐步克服紧张。
  二、 通过课堂互动,赏识学生的思想观念
  初中是学生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其对世界认知不断改变的重要过程。语文教学中的各种文学、哲学作品鉴赏与解读对完善学生人格、构建正确人身观念发挥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基于赏识教育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情感的互动交流探究,在这过程中加深对学生价值观与态度的了解,并通过赞扬与激励来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念。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德育智育全面发展,还有利于在班级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如何从两方面来评价渔人泄漏桃花源的做法”这一主题展开阅读讨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的发言,并选出一致性的结论进行课堂发表。在总结阶段,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的理解,教师应先对其积极发言与讨论的行为提出肯定、表扬,随后,通过合理引导纠正他的错误,在先扬后抑的教学做法下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自己存在的错误,并在激励的作用下产生强烈的自我提升心理,从而将赏识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三、 通过多元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从全方位来反映学生的综合语文水平、能力与素养,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长处,从而建立学习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以往教学模式下,成绩的作用被过分夸大,成为了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唯一标杆,对语文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是导致自信心受挫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基于赏识教育开展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对成绩的过分重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准则,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的潜能,肯定其每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成果,帮助其对自身情况建立清晰的认识,并对日后的学习发展制定个性化提升策略。
  例如,在评价总结时,教师应多多加入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比如发言的主动性、对问题的思考深度、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精神、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等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到将评分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并鼓励学生结合评价表写一份日后提升改进的自我反思,使其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语文学习建立明确目的。
  赏识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以生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自信心,对自身学习水平与能力建立清晰的认知。教师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结合班级学生实际特点的技巧,保持自身开放的教学理念与视野,积极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加以合适引导使其获得进一步发展,实现个性化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新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J]. 新课程, 2018(7): 220-220.
  [2]孙迎春. 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刍论[J]. 成才之路, 2019, 593(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