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作者】 陈淑清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依安县第二中学



【正文】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增加备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初中教育教学进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要完成这一转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前认真备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课前备课非常关键,一节课的效果如何直接由课程准备是否充分决定。
  对于有化学实验的学生往往听的非常认真,学习兴趣较高,但不可能每节课都有实验,这就需要教师采取相应的应对方法。
  我是这样做的,在讲述没有实验的课程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易记的顺口溜来帮助学习记忆。
  比方说在讲到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用排水法收集时,该实验的操作顺序可以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即:“查、装、定、点、收、离、熄”。效果很好。
  在学习到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顺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口诀“养闺女,贴锅盖,哪家没青菜”,以帮助学生记忆“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效果非常好,学生一下子就把顺序记下来了。
  在讲金刚石的内容时,它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我就用二十世纪经典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告诉学生,金刚石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就好像恋人之间永远不变心一样。在讲金刚石价格昂贵时,我就用这样一句话“钻石恒久远,一颗就破产”。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
  学生对于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时不能持久,我就尽量做到联系生活实际,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
  二、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好习惯
  1、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物质的颜色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如氯化银、硫酸钡白色,氧化铜、木炭黑色,红磷、氧化汞红色,硫磺黄色,硫酸亚铁晶体绿色,氢氧化铁是红褐色,氢氧化铜是蓝色絮状,这是化学中的颜色美。
  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黑色的氧化铜与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的固体,管口出现水珠,使人产生变化莫测、奥妙无穷的美感。
  化学中的很多物质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如金刚石具有正八面体结构,食盐具有立方体结构,“铜树”、钟乳石、石笋、石柱等,鬼斧神工,令人叫绝,更感到大自然的神奇。
  做碘升华实验时,烧杯中的碘在常温下受热不经液态变化直接变成紫色的蒸汽,紫色的蒸汽在上面的烧杯底部遇冷重新变成紫色的固体碘,呈现针状,整个烧杯是一个紫色的世界,令人心旷神怡。
  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跳动的火苗,不同的颜色,也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2、在化学教学里适当地结合化学史事例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化学史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以及前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态度和方法,通过化学史教育,以打开学生的眼界,活跃思想,从前人的科学研究的贡献中,逐步培养严谨、踏实、细致、不畏困难、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科学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教师只讲授教科书中的现成的知识结论是不够的,还需要适当运用化学的历史,进行辩证的分析。
  例如,原子内部结构问题,这首先要涉及到原子是否有结构,古代原子论和近代原子论者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原子没有结构,是构成万物的不可再分的‘最后微粒’。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在研究阴极射线中发现了构成原子的一个微粒——电子,它是各种原子的一个共同组成部分,这就证明了原子也是同样是可分的,而且是有结构的,从而宣告了认为原子不可再分的形而上学观点的破产。它打开了原子的大门。
  在教学中密切配合教材内容有重点的结合一些化学史进行教学,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孤立的、死板的和干巴巴的,而是有来龙去脉、变化发展的知识。这样,就有助于深刻地理解和牢固的记忆,即使一时遗忘,也便于联想,同时还会从中受到思想认识方面的教益。
  3、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所要了解的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以及构成物质的电子、质子和中子。教学中无法让学生直接看到物质的分子、离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过程,但是,如果能注意采用实验观察的方法,以实验观察到的化学事实和现象为基础,然后运用逻辑的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对所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做出微观的、科学的理解,这样不仅能达到对观察到的对象做到本质、规律性认识的目的。而且还能确信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性和客观存在性。
  如:通常条件下,氨和硫化氢等化合物是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人们可以根据它们的气味确认它们的存在。人们所以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刺激人的鼻粘膜上的嗅细胞所致。因此,可以较容易地使学生相信氨、硫化氢这些化合物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分别是由氨分子、硫化氢分子聚集成的实在物质,没有氨分子、硫化氢分子,氨和硫化氢等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分子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其它气体也可以做出相似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以典型教材为重点,通过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集中地授以某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如: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学中,能较好地渗透唯物辩证法的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以及物质的相互联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