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信息技术支持下高中学生生物学习 团队协作式自主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建构
【作者】 秦艳雷
【机构】 新疆伊犁巩留县高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学习情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创设和建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团协作和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信息技术支持环境下,我们在高中生物学科学习中借助希沃媒体技术,创设和建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学生;协作式自主学习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贯穿西方教育发展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会话等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的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目的。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协作式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一定情境中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组织形式、学习策略,并能自我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主动构建、整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辅助之下以自身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我国也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有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先生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杜郎口中学的“10+35”教学研究;辽宁盘锦二中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实验;中科院卢仲衡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等。其共同特点:一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二是教师指导为辅,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众多研究者都围绕着“自主学习”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国外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对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在基础教育中推广。国内的研究则偏重实验研究,大都从教学结构等方面探讨自主学习的效果,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不够深入,缺乏足够的实证。许多中学教师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仍然感到困惑。本文从高中生物学科角度,借助希沃白板信息技术支持,对高中学生生物学习团队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三个“必须”:必须把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复杂的问题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简化;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促使其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巧妙设计问题,将原来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情境。好问题的设计要从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角度入手来“侵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认知冲突、加强实践体验。学生有了问题,有了疑难或困惑,这时更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让他们把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依赖这个环节得以巩固并加深理解程度的。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把学生基本掌握的知识进行能力的运用转换。针对题型,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扩散到具体的场景中,进行分析判断,对题型所涵盖的知识网络结构关系点拨分析,着重讲解学生容易混淆,容易走入的“误区”,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针对性的知识体系拓展,让学生能清晰地将知识点运用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中去,揭开隐藏的层层面纱,把真谛揭示出来,让学生明白知识点、“情境”之间的交汇处,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的思路、方法、步骤、规律、技巧,使之能举一反三。
二、创设展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除了教师高超的授课技巧、幽默诙谐的语言,有时一个不起眼的实物或生物样本,均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在“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节教学时,多数教师可能都是介绍其理论基础和培育过程,这样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展示盆栽蝴蝶兰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或者拍摄蝴蝶兰的精美照片,通过希沃白板媒体技术展示,并告诉学生蝴蝶兰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工厂化培育,这样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乐于参与,还原了生物课堂教学的生物属性。再如,可给学生准备菠菜、油菜、紫甘蓝、红苋菜等实物材料用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先用无水乙醇为提取液提取不同材料叶绿体中的色素,再用清水为提取液提取液泡中的花青素,将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既分离到了叶绿体中的色素,又明确了两种细胞器中色素溶解性的差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建构学习情境,发展学习能力
高三复习课中,经过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学生虽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个环节是巩固基础知识必备的环节,通常我们要求学生做题,老师精讲。但是,资料上的习题量过多,都让学生“地毯式”的题海做题,时间精力不够,还会产生倦怠,学生对高考题,是大海捞针,一片茫然。尤其在高考备课复习中,老师只课堂上拿着资料一味的讲,不管学生做题的情况,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复习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指导复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精心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加强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在保障有足够时间训练的情况下,再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效果会更好,所以这个环节是高考备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
高遗忘率是备考中的“后遗症”,是真正的备课复习的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使之不遗忘,在题型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经过筛选题要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可以采取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方式来进行难点的突破。如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5——6人/组),在讲解完试题之后,由每组组长带领该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时通过本组成员“相互交流提问”和“相互辅导”,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解题效果。
四、开发教材内容,体验科学探究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添加、删减、调整和处理,合理开发校本教材,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科书编写时,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启示,同时留给教师有较大空间,使之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材的栏目丰富多样,有“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有“拓展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问题解决”和“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众多的“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为教师灵活地选择和开展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真正从实处促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挖空心思地去设计教学过程,只要用上各种栏目,发挥栏目本身的功能就够了,这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丰富。教材栏目的设置让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自觉、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上,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等。开发教材的前提是熟悉并正确把握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能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五、创设图文情境,丰富人文素养
信息技术支持下,多媒体可以可视化和可视化抽象的问题,把学生无法感觉到的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讲述的是复杂的生命现象,学生难以理解,讲授完这部分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历史解密“精子进入女人体内全过程”的视频录像,该视频呈现了精子进入经历艰难险阻,爬山涉水,淘汰了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最终才与卵细胞结合。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来之不易,感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体会自己的成长是父母、长辈用心血浇灌而来的,从而学会感恩,懂得珍爱生命。
信息技术支持下,随着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功能和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教师要善于收集、发现、积累、甚至创造各种适合于教学的情境素材,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学习团队为组织,以协作式自主学习为方式方法,科学建构和创设高中生物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使学习生动化、生活化,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所学知识内化和升华,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生物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瑞娟.让情境贯穿在生物教学中【N】.湛江日报.2011.
[2]李清.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J].云南教育.2018.(4):8-11
[3]陈佳.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4]王送.构建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新教师教学,2010(5).
[5] 王蓉.基于 Moodle 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与教学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学生;协作式自主学习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贯穿西方教育发展的始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境、会话等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的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的建构目的。
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存储信息、传递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协作式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实现总体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在一定情境中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组织形式、学习策略,并能自我调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完成主动构建、整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模式。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辅助之下以自身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
我国也比较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颇具代表性的研究有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先生进行的“导学教学法”研究;杜郎口中学的“10+35”教学研究;辽宁盘锦二中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实验;中科院卢仲衡主持的“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研究等。其共同特点:一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二是教师指导为辅,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来看,众多研究者都围绕着“自主学习”做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国外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对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详细的描述,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还不能在基础教育中推广。国内的研究则偏重实验研究,大都从教学结构等方面探讨自主学习的效果,对于利用信息技术建构自主学习模式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研究不够深入,缺乏足够的实证。许多中学教师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模式教学仍然感到困惑。本文从高中生物学科角度,借助希沃白板信息技术支持,对高中学生生物学习团队协作式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进行了简单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升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三个“必须”:必须把教学目标、学科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复杂的问题必须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进行简化;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促使其积极思考。教师还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巧妙设计问题,将原来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情境。好问题的设计要从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角度入手来“侵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发认知冲突、加强实践体验。学生有了问题,有了疑难或困惑,这时更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让他们把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依赖这个环节得以巩固并加深理解程度的。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的指导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要把学生基本掌握的知识进行能力的运用转换。针对题型,引导学生将知识点扩散到具体的场景中,进行分析判断,对题型所涵盖的知识网络结构关系点拨分析,着重讲解学生容易混淆,容易走入的“误区”,容易出现的“盲点”,进行针对性的知识体系拓展,让学生能清晰地将知识点运用到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中去,揭开隐藏的层层面纱,把真谛揭示出来,让学生明白知识点、“情境”之间的交汇处,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学习的思路、方法、步骤、规律、技巧,使之能举一反三。
二、创设展示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堂,除了教师高超的授课技巧、幽默诙谐的语言,有时一个不起眼的实物或生物样本,均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课堂气氛。例如在“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一节教学时,多数教师可能都是介绍其理论基础和培育过程,这样的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够展示盆栽蝴蝶兰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或者拍摄蝴蝶兰的精美照片,通过希沃白板媒体技术展示,并告诉学生蝴蝶兰现在已经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工厂化培育,这样学生既有感性认识,又乐于参与,还原了生物课堂教学的生物属性。再如,可给学生准备菠菜、油菜、紫甘蓝、红苋菜等实物材料用于“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先用无水乙醇为提取液提取不同材料叶绿体中的色素,再用清水为提取液提取液泡中的花青素,将结果进行比较,使学生既分离到了叶绿体中的色素,又明确了两种细胞器中色素溶解性的差别,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建构学习情境,发展学习能力
高三复习课中,经过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学生虽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这个环节是巩固基础知识必备的环节,通常我们要求学生做题,老师精讲。但是,资料上的习题量过多,都让学生“地毯式”的题海做题,时间精力不够,还会产生倦怠,学生对高考题,是大海捞针,一片茫然。尤其在高考备课复习中,老师只课堂上拿着资料一味的讲,不管学生做题的情况,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复习效果甚微。所以老师在指导复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应精心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加强基础知识巩固的同时,提高他们解题的能力。在保障有足够时间训练的情况下,再富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点拨,效果会更好,所以这个环节是高考备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
高遗忘率是备考中的“后遗症”,是真正的备课复习的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固掌握,使之不遗忘,在题型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经过筛选题要真正做到知其所以然,可以采取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方式来进行难点的突破。如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5——6人/组),在讲解完试题之后,由每组组长带领该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时通过本组成员“相互交流提问”和“相互辅导”,以求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解题效果。
四、开发教材内容,体验科学探究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添加、删减、调整和处理,合理开发校本教材,使其更好地适应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科书编写时,在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学生活动方式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为教学提供了示范和启示,同时留给教师有较大空间,使之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体现科学的学习规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发展学生能力,教材采用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教材栏目体系作为教材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这些栏目为教材建构起一个立体网络结构,改变传统教材的单一线性模式,支持建构性、结构性和整合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既便于老师教,又便于学生学。教材的栏目丰富多样,有“交流与讨论”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活动与探究”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探索,体验过程与方法;有“拓展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每一核心内容学习结束时,运用“问题解决”和“整理与归纳”,让学生学以致用,或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组织,理解、把握其中本质性的规律,建立知识网络,这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众多的“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为教师灵活地选择和开展活动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真正从实处促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不用再像原来那样挖空心思地去设计教学过程,只要用上各种栏目,发挥栏目本身的功能就够了,这也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加丰富。教材栏目的设置让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很自觉、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教学方式上,如开展探究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研讨等。开发教材的前提是熟悉并正确把握教材,尤其要很好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准确理解教学目标,把握重点和难点,科学地构建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注意三维目标的整合,能对教科书知识结构内容适当调整,合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五、创设图文情境,丰富人文素养
信息技术支持下,多媒体可以可视化和可视化抽象的问题,把学生无法感觉到的知识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常规教学的不足,从而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讲述的是复杂的生命现象,学生难以理解,讲授完这部分内容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历史解密“精子进入女人体内全过程”的视频录像,该视频呈现了精子进入经历艰难险阻,爬山涉水,淘汰了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最终才与卵细胞结合。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生命来之不易,感悟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体会自己的成长是父母、长辈用心血浇灌而来的,从而学会感恩,懂得珍爱生命。
信息技术支持下,随着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功能和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教师要善于收集、发现、积累、甚至创造各种适合于教学的情境素材,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学习团队为组织,以协作式自主学习为方式方法,科学建构和创设高中生物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使学习生动化、生活化,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把所学知识内化和升华,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生物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瑞娟.让情境贯穿在生物教学中【N】.湛江日报.2011.
[2]李清.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J].云南教育.2018.(4):8-11
[3]陈佳.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5).
[4]王送.构建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新教师教学,2010(5).
[5] 王蓉.基于 Moodle 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管理与教学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