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摭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妮妮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大泽山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是学生阅读能力发展至关重要的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当作重头戏。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虽引起了重视,但仍无较好的落实措施,学生仍把阅读当作任务,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结合语文核心素养对阅读的要求及学生阅读现状,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一、小学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现状
  小学生阅读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在语言、记忆和形象思维方面,女孩比男孩更强,感情较为细腻。随着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逐渐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也随之提升,但其阅读学习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和监督。一些学生认读水平低,无法对阅读材料做出进一步欣赏、评价。应试教育影响下,阅读教学并没有摆脱其制约,具有一定功利性。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但许多学校的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感受关注较少,阅读教学以考试的题型和范围为主,较为枯燥,学生的阅读兴趣提不上来。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激发学生的阅读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教师对阅读方面较好的学生进行肯定,能影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平时的细致指导和及时督促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待改进的方面
  1.强化个性化阅读
  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淡化是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际教学中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的方法较少,教师的提问没有启示性,问题也太烦琐,占用大量课堂时间,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空间被挤压,教师习惯于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课堂问题是预设好的结论,不能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征,但是教师往往不能深入文本,忽略了文本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内涵。一些教师将阅读教学视作阅读训练,课堂教学中的丰富形式表面化,不能抓住语文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与内化,导致偏离了语文教学目标的轨道。
  2.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使教学有方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结合资料和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按照本班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教师对三维目标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整合,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充分准备。以自己的思考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学生的阅读学习限于被动训练,必将导致阅读效率低。阅读本来就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教师应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欲望,尊重学生对文本不同的认知与理解。新课标指出,应注意语言对学生情感意愿的影响以及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认知和体验。课堂中一些教师用PPT展示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文本,而学生只是从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忽略了文本内容的内在联系,导致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不全面、不深刻。
  三、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1.构建生成性课堂
  构建生成性课堂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会,这是一个粗线条的设计。课堂上創设条件,设置多种题材的问题,可让更多学生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如同一教案在不同课堂中能产生不同的局面,要充分尊重学生不同的思考方式,通过配乐、图片等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2.建立不同的教学类型
  遵循阅读教学本应有的规律及其针对性,将阅读教学划分为不同类型,使学生感知文本渗透的情感,获得深层次的共鸣。如以运用信息为主的类型,是在消化所学资料基础上,根据所需,创造性地运用到实际当中。而一些课堂出现了虚化现象,脱离了教学的主题,拓展阅读并未真正落到实处。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下较为提倡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讨论与合作,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区域应受到重视,教师除了要介绍教科书中规定的阅读内容外,更应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以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扩大阅读面,逐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阅读来验证自己的答案。
  3.设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丰富。教学目标是评判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的重要依据,应与三维目标结合,根据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阅读能力提升目标,使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相互渗透。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遵循课堂价值的原点出发选择教学方法。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要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分析学生阅读存在短板的原因。良好的示范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感知、辨析文本的语言与思想。教师与学生在思维品质与情感体验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应通过师生对话,为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并在更深层次上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4.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相融合。课前可让学生查找背景资料;初读文本时,让学生快速阅读,通过查阅字典解决生字问题,并启发学生思考。以小组合作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者和探索者,并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收集、分析与整理阅读资料,进一步提升阅读能力,发展思考与创造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欲,引导学生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层目标。阅读理解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提高分析水平,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教师还应进行拓展阅读,即从主题生发、延伸出去,收集更多材料进行阅读和整理,形成对某一特征、视角的自我认识,加深对课堂阅读材料的理解。教学中应创设条件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认知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丰富的情感认知是提升对文本认识的基础,广泛地阅读能帮助建立自己的感知和理解。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为让学生更深刻感受鲁迅先生伟大品格,更多了解人物,教学前让学生搜集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大量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就从多个角度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鲁迅先生的伟大形象,对人物有了自己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教师要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认知,丰富自己的感受,深入课堂教学,认为阅读教学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与探究欲,促进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阅读体验,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
  [2]李兵.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