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作者】 曲 君
【机构】 山东省荣成市教育教学研究培训中心
【正文】 【摘 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全面性人才的关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关系着其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包括古代和近现代的文学内容,同时也包括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训练。这些内容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语文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强思维活动,不仅具有一般性思维特点,同时也具有突破性以及独创性特点。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和深化的重要方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造精神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善于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前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人装在套子里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的思想被装在套子里又应该是怎样的?通过这种导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了解别里科夫是如何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在学生了解了整个故事的过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别里科夫会喜欢将自己装在套子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和探索,并总结出原因。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问,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散自身的思维,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善于质疑,加强学生创造性训练
质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推动力。实际上,质疑是求知以及创造的开始和动力。语文课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比如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使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还需要传授学生正确的质疑方式,比如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对统领全文的题目进行提问,或者抓住一些重点的句子以及特殊标点符号等进行提问,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贾府一众人都是黛玉的亲人,为何黛玉会如此拘束?黛玉在进入贾府见舅舅时,舅舅为何避而不见?在文章中对贾府以及人物穿着进行大量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疑问的提出以及对这些疑问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完成学习和疑问的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先阅读,然后质疑、探疑,再设疑,最后释疑,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开展讨论教学,鼓励学生思考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为讨论过程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盲目。而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发展。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通过思想和意见的交流,有利于调动自身的潜能,突出自身的求异思维,提升自身思维的敏锐性。比如,在《过秦论》学习中,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秦朝一直被称为是“暴秦”,因此很多人认为秦朝统治者非常残暴。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上哪个朝代是没有暴政。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了解的朝代以及相关的事项进行讲解和分析,有的学生说唐朝最兴盛,崇尚仁义治国,但是有的学生认为唐太宗李世民逼父弑兄,这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历史事件,所以唐朝也是残暴的;有的学生认为清朝康乾盛世不残暴,但是有的学生却用乾隆的文字狱进行反驳。通過讨论可知,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出现过残暴的事件,这是封建社会君王统治的必然结果,残暴的杀戮和镇压是君王震慑的重要手段,所以“暴秦”并不准确,而且各个朝代在开国之初都发生过残暴的事件,但是仍然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也说明秦朝的灭亡并非残暴引起的。通过课堂的讨论最后逐渐转移到课文讨论的核心上,并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四、通过发散求异思维训练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与其他学科培育的创造性思维组成一个全形思维结构,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造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训练,通过讨论教学模式的应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德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外语文,2018(36):7,41.
[2]刘丹.问题意识在课堂中的运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53.
【关键词】 高中语文;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能力,语文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途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强思维活动,不仅具有一般性思维特点,同时也具有突破性以及独创性特点。因此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语文教学改革和深化的重要方式。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造精神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启发性教学原则,善于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开始前引导学生想象一个人装在套子里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的思想被装在套子里又应该是怎样的?通过这种导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学生带着这个问题了解别里科夫是如何将自己装在套子里的,在学生了解了整个故事的过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别里科夫会喜欢将自己装在套子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去思考和探索,并总结出原因。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问,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散自身的思维,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二、善于质疑,加强学生创造性训练
质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主要推动力。实际上,质疑是求知以及创造的开始和动力。语文课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比如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想法,使学生善于提问,敢于提问。同时,教师还需要传授学生正确的质疑方式,比如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对统领全文的题目进行提问,或者抓住一些重点的句子以及特殊标点符号等进行提问,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过程中,让学生思考:贾府一众人都是黛玉的亲人,为何黛玉会如此拘束?黛玉在进入贾府见舅舅时,舅舅为何避而不见?在文章中对贾府以及人物穿着进行大量的描写,所要表达的意义是什么?通过这些疑问的提出以及对这些疑问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完成学习和疑问的碰撞,产生创造的火花,先阅读,然后质疑、探疑,再设疑,最后释疑,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知识的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开展讨论教学,鼓励学生思考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为讨论过程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盲目。而这种教学方式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和发展。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通过思想和意见的交流,有利于调动自身的潜能,突出自身的求异思维,提升自身思维的敏锐性。比如,在《过秦论》学习中,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秦朝一直被称为是“暴秦”,因此很多人认为秦朝统治者非常残暴。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上哪个朝代是没有暴政。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会将自己了解的朝代以及相关的事项进行讲解和分析,有的学生说唐朝最兴盛,崇尚仁义治国,但是有的学生认为唐太宗李世民逼父弑兄,这是一个非常残暴的历史事件,所以唐朝也是残暴的;有的学生认为清朝康乾盛世不残暴,但是有的学生却用乾隆的文字狱进行反驳。通過讨论可知,任何一个封建朝代都出现过残暴的事件,这是封建社会君王统治的必然结果,残暴的杀戮和镇压是君王震慑的重要手段,所以“暴秦”并不准确,而且各个朝代在开国之初都发生过残暴的事件,但是仍然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也说明秦朝的灭亡并非残暴引起的。通过课堂的讨论最后逐渐转移到课文讨论的核心上,并引出文章的核心观点。
四、通过发散求异思维训练培育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和求同思维完全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发散思维训练的广阔天地,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或者是语文知识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学小说《项链》,为了让学生体会小说结尾安排的巧妙,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而教学《祝福》可以让学生想象祥林嫂死去的情景。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比如《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个句子:“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里的标点和内容的关系就不够清楚,很值得推敲。再如高中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戏弄臣”朗读时怎么停顿,《劝学》中“以绝江河”的“绝”到底怎样理解。不同教材,不同参考的说法常有不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候学生的求异未必多少道理,但是学生大胆求异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他们爱思考不盲从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能否初步具有一定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对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语文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最终与其他学科培育的创造性思维组成一个全形思维结构,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不可少的思维品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创造精神,通过引导学生质疑,加强对学生创造性的训练,通过讨论教学模式的应用,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德增.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课外语文,2018(36):7,41.
[2]刘丹.问题意识在课堂中的运用——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