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认识

【作者】 才旦卓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文根据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的体会,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从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度,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呢?下面,我将结合自身教学,谈一谈自己对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
  一、有效教学的关键首先要是教师转变、更新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由传统的重教轻学转向以学论教是现代教学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引导、促进学生学习。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课堂改革入手,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
  二、有效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精心设计。教师不应当一味追求一堂课中运用了多少教学活动,而应注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只有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相反,只会背道而驰,适得其反。
  记得我在执教《求平均数》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纸杯和15颗玻璃珠,课堂上,我请组长拿出三个纸杯,分别放入3颗、7颗、5颗珠子。问:这三个杯子里珠子的个数相等吗?怎样移动,使每个杯子里玻璃珠的颗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同样多?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认识到把有7颗珠子的杯子里拿出2颗放到只有3颗珠子的杯子里,这样每个杯子里都有5颗珠子,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移多补少”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验证结果的目的。
  三、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
  “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而“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此可以看出兴趣是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把握好数学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更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愿望。记得我曾在区里上过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座美丽的校园,校园里有两块空地,一块近似长方形,另一块近似平行四边形,学校为了美化校园决定让我们五年级的同学来绿化这两块空地,这时我问:“这块近似长方形的空地面积怎么算?”,学生答:“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我接着问:“那么旁边这块近似平行四边形空地的面积你们会算吗?”问题情境的创设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新旧知识的联系,由学生已有知识引入到新知识,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渴望获得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并渴望得到这一数学问题的结论,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
  实践研究表明: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定帮助,但是,只有有效的问题情景,才能真正为学生有效数学学习服务,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合适的环境。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致力于“问题情景”的开发,更应该着眼于“有效问题情景”的研究。在创设有效问题情景时,应该根据编写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教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选取适当的角度,采用严谨、简洁、明了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四、有效的合作交流,可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滨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教学上也是一样,当学生遇到比较困难的问题时,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帮助学生集思广益,在集体力量的帮助下,能够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合作学习的同时,学生间的思维碰撞可以相互启发、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完善思维空间。
  五、有效的思维验证过程,可以保障学生的有效学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立足于课堂和学生的认知,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学会通过情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去推导过程、概括规律、归纳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有效学习。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我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两个大小区别不是很大的土豆和红薯,当学生出示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到底谁更大呢?学生提出质疑之后,我让他们大胆猜想,有的猜土豆更大,有的猜红薯更大些,还有的猜两个一样大。于是,我让他们自己来验证,用桌上准备好的烧杯和一桶水,自己去验证谁的体积大。通过自己的验证,他们得到了结论,同时也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体积。
  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辩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为自己提出的疑问自主完成了解决它的方法,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总之,互动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