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 刘坤池
【机构】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民族小学
【正文】 小学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反思当前的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一)重认知,轻情感;(二)重分析,轻感悟;(三)重讲授,轻自主;(四)重课内,轻课外。
一、粗读——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意,积累语言,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充分对话,这也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和根本。
1.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较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以通过围绕题目设计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题目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撰写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通过文章的题目,可以或多或少洞察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围绕题目设计问题,激发他们对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欲望。
2.整体感知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根据“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阅读教学要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入手,也就是要着眼于全局,“观其大略”,不过多纠缠于枝蔓,这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我们可以把开篇后的“预习”或者“阅读提示”提出的一些思考问题作为阅读的方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粗知文章的大意,并尝试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也可以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对课文进行初步整体感知。
二、精读——深入文本,习得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1.读思结合,理清文章脉络。
边读边想是一种基本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小学阶段读写训练重点项目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采取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弄清文章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较后写了什么,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层次分明的,还可以进行分段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段落及其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回避的,关键在于,我们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但不要篇篇分段,特别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文章,学生分段难度较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里的理清文章脉络,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普遍认为:“较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注重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能逐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在学生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学生提出:“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看,却不见鸟的影儿。”为什么听见鸟扑翅的声音,却不见鸟的影儿?这个问题质量高,有价值,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但感悟了课文的内涵,还体会到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乐趣。
3.平等对话,深入研读文本。
现代的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我们认为,在多重对话关系中,应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主导,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主要是通过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并乐于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学、老师分享、交流,形成多边的对话活动,产生思维的碰撞,引起心灵的共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丰富语言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教学《翠鸟》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品读《翠鸟》较后一段中老渔翁的话时,表现出两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此时,教师不需要指出他们是对还是错,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博读——由内而外,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积累,在阅读目标中提出了量化指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单靠背诵、阅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大量阅读,自觉积累好词佳句,做到“厚积”而“薄发”。
沟通课内课外。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向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品拓展阅读,以便加深对课内学习的认识。学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等自由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逐渐把读书作为自我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生活需要。阅读离不开资源,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较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并努力发掘潜在的阅读资源,在精神上、物质上为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支持和保证。
3.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读有所得,要强调学习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要求写读书笔记,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有收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作标记、摘要点、抄名言佳句、拟提要、写读后感、做卡片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领悟表达的精妙。
4.开展读书活动。
为激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定期组织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可以举办综合性读书知识竞赛活动,表演课本剧,还可以展示各人的读书笔记,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根据学生所读的篇目,从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等方面组织阅读好的学生发言,谈收获体会,互相启发。以上所述,仅是从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生发开去,阐述的也仅限于一些教学的策略方法,希望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诚然,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只有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理念与要求的基础上,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改革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小学阅读教学的不良局面才能被打破,阅读教学才能硕果累累。
作者简介:刘坤池,男,现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民族小学任教,小教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毕业于恩施职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孩子是一本书,百读不厌;孩子是一首诗,百吟不倦;孩子是一幅画,百赏不嫌。”刘坤池老师爱生如子,尤其注重关爱那些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用爱感化他们,弥补了孩子们亲情的缺失。刘坤池老师专心教研,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
一、粗读——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第一个阅读目标,就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意,积累语言,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的充分对话,这也是进行有效阅读教学的前提和根本。
1.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较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可以通过围绕题目设计有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题目都是经过教材编者精心撰写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通过文章的题目,可以或多或少洞察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围绕题目设计问题,激发他们对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的欲望。
2.整体感知大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根据“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心理特点,阅读教学要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入手,也就是要着眼于全局,“观其大略”,不过多纠缠于枝蔓,这是理解课文的第一步。我们可以把开篇后的“预习”或者“阅读提示”提出的一些思考问题作为阅读的方向,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粗知文章的大意,并尝试在文中找出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也可以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设计一些填空题,让学生填上适当的词语,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对课文进行初步整体感知。
二、精读——深入文本,习得方法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1.读思结合,理清文章脉络。
边读边想是一种基本的、有效的读书方法,也是小学阶段读写训练重点项目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学生对文章的整体内容有了一定的把握,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了初步的认识,这时可以采取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弄清文章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较后写了什么,主要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文章层次分明的,还可以进行分段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段落及其概念,我们是不可能回避的,关键在于,我们把分段、概括段意作为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来看待。但不要篇篇分段,特别是一些结构复杂的文章,学生分段难度较大,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里的理清文章脉络,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思路,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教育普遍认为:“较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注重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能逐步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能力。在学生粗读课文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学生提出:“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看,却不见鸟的影儿。”为什么听见鸟扑翅的声音,却不见鸟的影儿?这个问题质量高,有价值,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和鼓励,通过交流和讨论,学生终于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不但感悟了课文的内涵,还体会到创造性思维带来的乐趣。
3.平等对话,深入研读文本。
现代的阅读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我们认为,在多重对话关系中,应以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为主导,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主要是通过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并乐于把自己的读书感受与同学、老师分享、交流,形成多边的对话活动,产生思维的碰撞,引起心灵的共鸣,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丰富语言积累,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教学《翠鸟》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品读《翠鸟》较后一段中老渔翁的话时,表现出两种理解,这两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此时,教师不需要指出他们是对还是错,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三、博读——由内而外,拓展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积累,在阅读目标中提出了量化指标,要实现这些目标,单靠背诵、阅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平时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大量阅读,自觉积累好词佳句,做到“厚积”而“薄发”。
沟通课内课外。叶圣陶先生认为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阅读教学要立足于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内容为基点,向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品拓展阅读,以便加深对课内学习的认识。学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让学生阅读《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以丰富学生的知识。
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在课外选择自己喜欢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等自由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逐渐把读书作为自我愉悦、自我发现、自我充实的生活需要。阅读离不开资源,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较大限度地发挥已有资源的作用,并努力发掘潜在的阅读资源,在精神上、物质上为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供支持和保证。
3.做好读书笔记。
为了使学生读有所得,要强调学习徐特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经验,要求写读书笔记,每读一篇文章都要有收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作标记、摘要点、抄名言佳句、拟提要、写读后感、做卡片等,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领悟表达的精妙。
4.开展读书活动。
为激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定期组织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可以组织朗读比赛、背诵比赛,可以举办综合性读书知识竞赛活动,表演课本剧,还可以展示各人的读书笔记,召开阅读心得交流会,根据学生所读的篇目,从文章的内容、表达形式等方面组织阅读好的学生发言,谈收获体会,互相启发。以上所述,仅是从现行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而生发开去,阐述的也仅限于一些教学的策略方法,希望对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诚然,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我们只有在认真解读新课标理念与要求的基础上,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改革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小学阅读教学的不良局面才能被打破,阅读教学才能硕果累累。
作者简介:刘坤池,男,现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官店镇民族小学任教,小教一级教师,大学专科学历,毕业于恩施职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孩子是一本书,百读不厌;孩子是一首诗,百吟不倦;孩子是一幅画,百赏不嫌。”刘坤池老师爱生如子,尤其注重关爱那些单亲儿童、留守儿童,用爱感化他们,弥补了孩子们亲情的缺失。刘坤池老师专心教研,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