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的探索

【作者】 豆毛太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民族寄宿制小学



【正文】  【摘 要】 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地予以重视,应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科技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科技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语文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最能动、最关键的因素,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摇篮作用,善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地予以重视,应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科技教育。小学语文是一个重要学科,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俗话说“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应该从细微处人手,以小见大。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科学观顾名思义就是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只有具有科学观的人,才能在今后高科技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用科学家的事迹、科学发展史、科学成就等,对学生进行科学基本道德、科学探索精神、好学求实态度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跨越百年的美丽》等课文时,教师就要教育学生懂得科学探索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教学《新型玻璃》、《动手做做看》等课文时,教育学生拓展思维,激起学生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借助教材渗透科技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尽管不象科学教材那样直接地传授科学知识,但它在培养科学素养上更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全面性,课文中凝聚的人文情怀、科学真诚、理性光芒就是科学精神最直观生动的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其中有许多关于科学方面的文章。有的是教给学生一些科普知识,如《兰兰过桥》、《只有一个地球》、《恐龙的灭绝》等;有的是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邮票齿孔的故事》;有的是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詹天佑》等。这些课文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技教育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语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材,渗透科技教育,使语文教学与科技教育两者处在一个统一体中,才能使语文教学中的科技教育收到实效。
  三、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学科虽不是纯直接的有关科学知识的教学,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兴趣、情感、动机等却是贯穿始终的。为此,应注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担当起重任。
  1、抓住契机培养创新能力。
  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天性和禀赋的“血淋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教师作开掘和诱导,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
  2、情境模拟设疑激趣,刺激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模拟文中的情景,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情景模拟的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情感体验,还大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
  如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我请学生想象伽利略表演自由落体运动的戏剧性场景。当时很多同学质疑:两个不同质量的铁球不可能同时着地,就像一根羽毛怎么可能会和一颗炮弹以同样的速度通过空间下降呢?我故意不回答,而是进一步饶有兴趣地和学生交流:“老师也不相信这个结论,因为我曾经动手做了两个小实验:一是将两个大小不等的纸团平放在书上,然后将书本倾斜,让纸团自由落地;二是将其中一个纸团换成一张纸片,实验结果却与伽利略的结论相反。课后大家试试同类实验,帮老师解决这个困惑。”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可热闹了,学生纷纷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最后,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严谨地叙述了伽利略“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着地”结论的前提。
  在这样的情景教学中,学生不但懂得了仔细观察、执著探索才能真正认识事物规律的重要性,而且掌握了科学探究的途径,并在实践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情境的成功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3、积极引导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科学理论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加强引导学生对科技作品的阅读,如《实用小发明》、《科技辅导员》、《世界发明》、《十万个为什么》、《世界未解之谜》等。看科技课外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可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4、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中很多课文内容如童话、寓言、看图学文、古诗等,还有其它教材中的内容,如:自然或科学课内容以及富有时代特征的现实性新生事物都可以作为培养创造想象作文能力的材料。只要我们去深挖掘,久而久之,创造想象作文的能力培养就能收到十分惊人的效果——这是我们当老师最为欣慰的时刻。
  学生有了创造想象的结晶,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发表的天地给予鼓励。如:办小报、板报、广播站,刊登(播)他们的习作;优秀习作推荐到报刊、杂志发表,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想象的兴趣和热情并享受脑力劳动带来的快乐。我这样尝试了多年,效果显著。
  当然,语文学科渗透科技教育也应注意把握好渗透的“度”,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技课,那样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总之,我们要利用语文教学手段,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科技教育,综合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品质,提高他们的科学境界,促成语文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