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探讨

【作者】 陈早秀

【机构】 四川省冕宁县泸铁小学



【正文】  【摘 要】 儿童的小学阶段,从生理角度看他们的感知力正处于巅峰状态的,有符合审美的较为主观的理解力,以及统帅二者的无穷的想象力。这些都为开发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关键词】 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审美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从美学的角度来看,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教材中,我们可以随处可见一些写得相当优美的文章,这些文章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表现着美。因此,小学语文教材是美深入人心的媒介,我们通过教材中的一句句话、一个个词语,更好地为我们能传达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感知美,合理的利用教材,我们的美育工作一定会蒸蒸日上。
  一、语文教材中隐秘的美
  (一)自然美 
  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在语文教材中占有相当一部分,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如《黄山奇石》、《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这些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令人神往的大自然,那气势非凡、宏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那充满神奇色彩的黄山奇石,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我们无不被祖国的神奇和美丽动容,深深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社会美
  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语文教材中相关这方面的篇章也有很多,如《飞夺泸定桥》体现了战斗之美,《张海迪》体现人格之美,《养花》体现了生活之美,《槐乡五月》体现了花美、人美……
  (三)科学美
  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相关于这类的科普小品文在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如《火龙出水》、《会说话的灯》、《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通过文学的手段,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如教师只从抽象的理性的角度去介绍,往往会使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小学生很快丧失兴趣,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四)艺术美
  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艺术之美包括很多方面,如结构的美,语言的美、意境的美、选择的美等。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整体,引导学生去探索、感悟文章中产生艺术魅力的因素,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
  语文课中成功的审美教育如春风化雨,能使学生如沐春风,学得不知疲倦。这种美是多方面的:有意境的美、结构的美、语言的美、形象的美、感悟的美,而这种种的美正是一种健康、高尚的美。那么如何用激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领悟到作品中的美呢?
  (一)创设情境,感知形象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以美感人,以情动人。根据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特点,创设审美情趣,营造审美氛围,激发情感体验。如教学《黄果树瀑布》时,首先通过播放“黄果树瀑布”的美景画面,声、形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宏伟壮观”的审美情境,学生眼前出现了气势非凡、景色迷人的瀑布。然后让学生在一首恬美的音乐、一段深情的语言描述中走进“黄果树瀑布”的意境,跟文本进行亲密的接触。这样,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文章的情感世界,学生兴趣盎然地带着一种对“黄果树瀑布”美景的憧憬和领略迷人的大自然风光的审美情感,自觉地、创造性地进入了审美的天地。
  (二)品味词句,感受语言美
  生动、形象或简洁的语言往往让人读之而感受到美。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文中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了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得融合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自然的美景与诗人的至深的情感美与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显示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诗句耐人寻味。无限背景尽在眼前。通过读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感悟自然以及体会诗人所表现出依依不舍之情的朴实情感美,使学生感受到了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三)剖析形象,领悟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中,在危急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了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了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四)品句品读,感悟语感美
  叶圣陶称有感情的朗读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美读”是语文教学最为基本的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美美地读”,在课堂上也要引导学生“美美地读”。如在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通过感官去感受朱自清所描绘的春天的“山”、“水”“花”、“草”、“风”“雨”,如此这般才能让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课文;才能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契合点;才能深入课文发现和领略语言神韵的美,从而产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以情写作,感悟写作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表述:“唯情感深厚抒情文才写得好,如其不从根本上求,却去做雕砌藻饰功夫,只是徒劳而已。”所以我们要留意体察生活。也许你就会发现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平平常常的琐事凡人,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杯牛奶、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副场景……百态人生,人间真情尽在其中,美尽在其中。比如你逛街、看电影、逛公园等等,很快就被情节、人物、景物迷住了。那就是情节的美、人物的美、景物的美作用于你,你要善于欣赏其中的美,陶冶自己的情感,在渗透着泪与笑的写作中,你的全身心就会沉浸在审美的芬芳之中,何乐而不为呢?如教师发现校走廊上一棵盆景树,最近突然病了,叶子枯黄,细枝条无精打采地垂着,而同样办公室里的那盆却葱绿得很,于是组织学生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七嘴八舌,教师引导告诉学生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不易死的植物,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非要调查个水落石出,经过一周的调查,大家认为这棵树是他们害死的,是在无意中害死了小树,这时教师便请同学创作《一棵小树的死》一文,在深刻的体验中,同学们受到了美的教育,也明白了应该关爱身边的生命,不要漠视它们的存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高尚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每个语文老师都应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把审美教育科学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挖掘一切美的因素,与学生一同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