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用“无条件积极关注”,促进学困生健康发展

【作者】 林小英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在在接纳一名学生时,能够做到不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学生,用心接纳孩子的优缺点,对于优点给予肯定,对于缺点给予包容,认识到其实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能力。老师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健康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教育;无条件积极关注;学困生;健康发展

  “无条件积极关注”最初应用于医学和心理学等领域,它是通过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让患者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从而达到康复目的。教育上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其实就是在对学生投注关爱时能够做到不失偏颇,关注学生,悦纳学生,让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接纳、包容与鼓励,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困生并不一定就是学习能力很差的孩子,很可能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排斥学习,进而导致成绩跟不上,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学困生。当然也有一些是由于天生的智力偏差,对待学习比较无能为力。这样的孩子在每个班级都会存在,通常也会成为老师比较头疼的对象,我们在摸索探讨如何教化这些学困孩子时,如果能够掌握“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技巧,那么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往往事半功倍。只有关注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和荣誉感,才能使孩子乐于参加学习活动,才能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一、对学生肯定接纳:循循善诱
  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快乐学习,但事实上,学习对很多孩子来讲都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的态度较之其他孩子显得更加无所谓,更加排斥。教师应当巧用无条件积极关注,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得到赏识,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喜欢学习。挫败感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同样成就感也是如此,需要教师不断的肯定,方能让学困生体验到自我满足。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端正学习态度,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合作探究与合作交流中,教师就要对学困生投注更多的关爱,对于他们的一些比较出色的小表现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对于课堂回答问题多给予机会,让他们拥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并适当肯定他们的表现,即使是错的,也需要告诉他们敢于举手回答的勇气是值得肯定的,从而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
  小晨就是这样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他总是露出怯生生的笑容,成绩也不甚理想,总是在及格线以下,有时候难得举次手,回答的答案也不甚理想。如果教师有条件积极关注,以小晨来对比参考优秀学生的性格标准,那么小晨肯定是个怯懦、没有太大能力的孩子。所以就需要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对小晨固有的缺点产开心扉的包容,在认识到小晨有所不足的同时承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潜能,对小晨无条件积极关注,肯定他,鼓励他,对于他的每一次表现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帮助他树立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二、对教学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教育最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得到更优秀地发展。学生的个性或特长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无条件积极关注”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有计划地实施自己的教育。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教育的关键,学困生的产生大多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补救,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彰显个性,健康成长。而对于确实存在个体差异,学习能力偏下的孩子,则更需要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不因他们学习差而产生不一样的态度。
  小敏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智力方面明显偏差,咬字不清晰,写字不规范且速度极其慢。个人卫生方面也经常邋里邋遢,甚至常有异味。对于这样的孩子,如果教师有条件积极关注,那么小敏必定不符合教师心目中写好字、读好书、讲卫生等条件,要促进小敏健康成长就需要教师无条件积极关注。不因小敏外显的缺点而排斥她,承认个体差异,同时认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对小敏无条件积极关注,帮助鼓励她学习的同时,帮助其制定适合的学习计划,因材施教,逐渐帮助小敏在学习上提高成绩。
  三、对行为包容教化:因势利导
  好习惯成就未来,而习惯的养成来自于平时的行为。对比班级里的学生,就会发现成绩比较好的孩子通常比其他孩子拥有更好的行为习惯,而那些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通常成绩也不太理想。所以学困生除了成绩跟不上之外,在行为上常常也比其他的学生出格。主要问题就在于他们在学习上找不到兴趣,缺乏自我效能感,而旺盛的精力必须得到释放,那么就会表现在行为上。课堂扰乱纪律:悄悄话、小动作、怪叫等,课后违反校纪校规:打人、骂人、破坏校园公共设施、损坏同学私人物品等。教师如果有条件积极关注学生,那么遇到这样的情况必然火冒三丈,既给学生心灵上带来伤害,又影响自己的课堂教学情绪。所以,针对学困生的行为问题,(下转第53页)(上接第54页)教师就需要无条件积极关注,不以自己的高标准来标榜学困生的这些行为,准确判断学困生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找到其身上的一些优点,给予不断强化肯定。
  小熙是一名有行为障碍的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经常走动破坏纪律,欺负同学更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一节课课间都会做出一些伤害同学的行为,学生对其更是避之唯恐不及。从教师的价值取向来说,这样的学生肯定是不招人待见的。但每个学生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教师肯定不能抛弃这名学生。本着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原则,教师在包容接纳的同时,应当从其众多坏行为中找到优点,比如,她是一个会主动整理班级图书角的孩子,她是一个看到同学丢了东西会主动帮忙捡起的孩子,她是一个发现同学遗忘东西是会主动提出帮忙带给同学的孩子。这些优点虽然淹没在她众多缺点之下,但是只要教师拥有一颗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心,就能够发现。当发现以后就可以利用这些小小的优点,以小带大,不断表扬肯定,让其获得成就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与肯定,发掘自身的价值,再通过强化作用,从而一步步减少不良习惯。
  总之,“无条件积极关注”要求教师要尊重名学生,认识到学生都有潜在的能力。只有关注学生的成长,用心去发现他们的特长,才能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学困生是教师教学中最需要关注的对象,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正确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极践行,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只有更多的去关爱学困生,才能获得学困生的尊重,也让学困生获得被尊重感,才能让学困生快乐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文金.无条件积极关注潜能生[J].基础教育研究,2016(15):78-79+82.
  [2]李春玲.教师应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0(09):43.
  [3]吕碧霞.无条件积极关注对学习不良学生的转化[J].教师,2017(02):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