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探究
【作者】 姜青松
【机构】 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升,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大帮助。但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细读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文章思想主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充分了解文本细节,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因此教师要大力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把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方法的实施意义
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深入分析文本细节,详细阐释文本的审美性与文学性,可将学生的“粗糙”意识有机唤醒,促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得到增强。
1.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文本细读模式下,对语言、思想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认为学生只有对语言内涵充分了解后,方可以对文本的意义深入掌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文章的主旨内容泛泛而谈,学生无法深入感受这些空洞的爱国主义、壮志未酬等情感,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然而,通过文本细读方法的实施,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细读文本内容,切实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有效增强。
2.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促使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就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大力培养,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深入挖掘,达到文学素养提升的目的。通过文本细读策略的实施,可对学生阅读能力不断训练,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在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快速、准确地对作品的主要思想、观点等深入掌握。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与自然等各种事物,采取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传递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即形成了文本。文本将时间、空间等限制因素有效打破,促使读者的想象空间得到扩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转化为自身的体验。通过文本细读策略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文字分析中,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认识,同时将个人的经验、想象等融合进来,促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
二、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局部着手
第一,从语音切入。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汉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有声调。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得知,很多的文章都将语音的声调功能利用起来,促使作品的整体美感得到增强。因此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些语音,结合实际情况,将个体读、群体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运用起来,促使他们能够对文本的音乐美进行充分感受。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即可引导学生仔细朗读月色之下荷塘的描述语句。在本段话中,通过“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音词,以及“袅娜”等双声词的运用,促使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美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魅力着重体会和感悟,对于学生日后的写作具有较大的帮助。
第二,从空白点切入。具体来讲,文本中未加说明,要求读者自己填充的部分即为空白。教师通过空白点的合理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拓展文章的思想内涵。例如学习《祝福》一文时,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对联内容,而是说一边的对联脱落,只有一边对联还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不将书房的对联内容直接描述出来呢?学生通过深入分析,了解到这一空白点是鲁迅先生有意而為之,通过脱落的一边对联,展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本质。教师通过合理设计空白点的切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鲁四老爷这个人物,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从词语切入。词、短语都属于词语的组成,能够重复使用于文学作品中。在文本细读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词语,通过词语来真实感悟作品的情感。例如学习《咬文嚼字》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你是”和“你这”两种词语,分别组句,然后朗读出来,切实感悟两种语法的意义差异。通过这样的词语置换,学生们产生了对比差异,深入认识到一个词语、一个字的变换,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情感,同时也更能认可朱光潜这篇文章的核心表达。
2.从整体着手
文本细读的实施,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直觉作品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从局部着手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第一,整体感知文本自身。整体感知指的是将情节、人物、风格等细小要素直接穿透,对作品最本质的核心内涵进行感悟。例如学习《鸿门宴》一文,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对比项羽对待项伯和范增的态度。项羽十分信赖项伯,因为项伯是他的亲叔叔。但项羽却并不怎么相信范增,即便范增是他最重要的谋臣。项羽对待两人的态度,将项羽日后“择情而弃业”的决定预示出来。本种整体感知方式主要是将精神分析批评理论运用过来,通过大量训练,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有效培养。
第二,对比不同文本。通过文本对比方法的实施,可帮助学生对此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共同点、差异点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效率。此外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可以得到拓展,直觉作品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比《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两篇文章,前者对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进行了省略,而后者则对将要衰亡的蝉声进行了着重描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认识到前者虽然看起来十分宁静,但心里还是有些波动。然而后者虽然描写了悲凉、清净的北国之秋,但作者却是怀着喜悦的心情下笔的。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从微观角度着手,要求学生深入推敲与体会文本中的语音、词语等细节,能帮助学生将文本意蕴充分挖掘出来,增强学生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合理实施与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宝善.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7(10):123-125.
[2]李存霞.“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17(11):55-5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细读方法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水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文素养。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依然采取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向学生介绍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文章思想主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充分了解文本细节,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因此教师要大力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把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引入课堂,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方法的实施意义
文本细读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深入分析文本细节,详细阐释文本的审美性与文学性,可将学生的“粗糙”意识有机唤醒,促使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得到增强。
1.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
在文本细读模式下,对语言、思想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认为学生只有对语言内涵充分了解后,方可以对文本的意义深入掌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文章的主旨内容泛泛而谈,学生无法深入感受这些空洞的爱国主义、壮志未酬等情感,进而降低了教学效果。然而,通过文本细读方法的实施,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细读文本内容,切实感悟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促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得到有效增强。
2.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为促使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就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大力培养,引导学生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深入挖掘,达到文学素养提升的目的。通过文本细读策略的实施,可对学生阅读能力不断训练,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增强,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在以后阅读过程中能快速、准确地对作品的主要思想、观点等深入掌握。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通过观察、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与自然等各种事物,采取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传递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即形成了文本。文本将时间、空间等限制因素有效打破,促使读者的想象空间得到扩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转化为自身的体验。通过文本细读策略的实施,学生能够在文字分析中,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深入认识,同时将个人的经验、想象等融合进来,促使文本的意义更加丰富。
二、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
高中语文文本细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局部着手
第一,从语音切入。相较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汉语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有声调。研究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得知,很多的文章都将语音的声调功能利用起来,促使作品的整体美感得到增强。因此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仔细分析这些语音,结合实际情况,将个体读、群体读等多样化朗读方式运用起来,促使他们能够对文本的音乐美进行充分感受。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教师即可引导学生仔细朗读月色之下荷塘的描述语句。在本段话中,通过“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音词,以及“袅娜”等双声词的运用,促使人们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的美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的魅力着重体会和感悟,对于学生日后的写作具有较大的帮助。
第二,从空白点切入。具体来讲,文本中未加说明,要求读者自己填充的部分即为空白。教师通过空白点的合理设置,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拓展文章的思想内涵。例如学习《祝福》一文时,文章并没有直接描写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对联内容,而是说一边的对联脱落,只有一边对联还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为什么作者不将书房的对联内容直接描述出来呢?学生通过深入分析,了解到这一空白点是鲁迅先生有意而為之,通过脱落的一边对联,展现了鲁四老爷的虚伪本质。教师通过合理设计空白点的切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鲁四老爷这个人物,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从词语切入。词、短语都属于词语的组成,能够重复使用于文学作品中。在文本细读法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词语,通过词语来真实感悟作品的情感。例如学习《咬文嚼字》一文,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你是”和“你这”两种词语,分别组句,然后朗读出来,切实感悟两种语法的意义差异。通过这样的词语置换,学生们产生了对比差异,深入认识到一个词语、一个字的变换,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句子,甚至整篇文章的情感,同时也更能认可朱光潜这篇文章的核心表达。
2.从整体着手
文本细读的实施,主要目标是对学生直觉作品的能力进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从局部着手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
第一,整体感知文本自身。整体感知指的是将情节、人物、风格等细小要素直接穿透,对作品最本质的核心内涵进行感悟。例如学习《鸿门宴》一文,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对比项羽对待项伯和范增的态度。项羽十分信赖项伯,因为项伯是他的亲叔叔。但项羽却并不怎么相信范增,即便范增是他最重要的谋臣。项羽对待两人的态度,将项羽日后“择情而弃业”的决定预示出来。本种整体感知方式主要是将精神分析批评理论运用过来,通过大量训练,对学生整体感知能力有效培养。
第二,对比不同文本。通过文本对比方法的实施,可帮助学生对此作品与其他作品的共同点、差异点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掌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效率。此外在对比分析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境界也可以得到拓展,直觉作品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比《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两篇文章,前者对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进行了省略,而后者则对将要衰亡的蝉声进行了着重描写。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认识到前者虽然看起来十分宁静,但心里还是有些波动。然而后者虽然描写了悲凉、清净的北国之秋,但作者却是怀着喜悦的心情下笔的。
综上所述,文本细读从微观角度着手,要求学生深入推敲与体会文本中的语音、词语等细节,能帮助学生将文本意蕴充分挖掘出来,增强学生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合理实施与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宝善.高中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7(10):123-125.
[2]李存霞.“文本细读法”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17(1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