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脉络

【作者】 张仁成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水龙民族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言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根据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抓住课文重点,恰倒好处地进行语言分析,才能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听说和写作能力,提高语言教学质量。它包括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两个方面:前者是通过对主题、事件、人物、时代背景等方面的解读,达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操感染与薰陶的目的;后者则主要是通过对文章语言、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分析、听说读写、思想内容

  语文,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语工具,是祖国的语言文字,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学好语文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教好语文,对老师来说绝非易事,尤其是教好阅读教学更是难事一桩。语文阅读教学,它好比写一篇议论文,夹叙夹议,“叙”即读文,充分地朗读,尽情地挥发情感,读中悟情、悟境、读中感知。“议”即对文章的理解、剖析、追加与提炼情感或者更多地是由此而散开来的写作与表达……总之,一节完美的语文阅读教学,既有着清晰的脉络,引发感想的表达和知识的扩充,又有其内涵的剖析和知识技能的延伸。它是一件艺术品,光亮不失其灵魂;它是一个生活片段,精彩不失实质内容。
  一、以读促讲,引导孩子做有情感的人,使人闻声至情
  读好一篇文章,不是光认字,读流畅就可以的,要引导孩子做有情感的人,探析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加诸在自己身上的主人公情感用声音表达出来,使人听后如身临其境,闻声至情。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利用课件出示那“甲天下”的山水美景,激发孩子读书欲望,然后层层深入的引导孩子读文,感悟中表达想法,提出问题:“你喜欢桂林山水吗?为什么?”教者不厌其烦的激情导读,孩子从说套话:  “我喜欢桂林山水,因为它很美丽”。到后来真情流露:“我爱桂林山水,因为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想大声赞美的感觉,所以我赞叹,祖国有如此美景。”这些转变无不倾注了老师导读的心血与智慧啊!而且,教师捕捉住契机,带领孩子走进书的情感世界,再次绘声绘色的读文,感受到读书声中浓浓的语言魅力。总之,读书中教师要不吝啬语言,时时鼓励,赞美情感表达出色的学生。学生放下负担,与老师融为一体,恰当地、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课堂上孩子不说套话,不假模假样,有一定学习目的,将自己的情感层层深入的带进文中,闻声至情,闻声达情。读文时处处融人感情,激情洋溢的表现自己。
  二、激情导读,抛砖引玉,使孩子获得阅读能力提高
  在课堂上,教师出色地朗读指导使孩子提升很快,讲读中他们不再怯场,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中人物语言、神态、思想、付诸情感,回答老师的问题也相得益彰,难题迎刃而解。例如:在讲《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我通过对孩子多种方式的训练读,引读,接读,师生合作读,分角色读等,独到的读书方法,引导孩子体会张衡奶奶的宠爱之情,宽松的教育,爷爷那富有哲理的话的思考,及时追击问题探讨,体会到张衡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是他成才的关键。同时,让孩子学会看图与读文同步思考文章内涵,教给孩子读书方法,读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感情,学习张衡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理解名人成才背后的故事和所付出的努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键处扶孩子一把,不斥责,
  不埋怨,不怕孩子出错,培养他们敢于质疑,解疑的魄力。在分析文章时,充分读的基础上,学会放手,牵引孩子学习,而不是包办代替,让孩子自由、健康、朝气地成长。
  三、善于挖掘教材,深入体会文章内涵,不浮于表面
  窦桂梅老师在讲《我的爸爸叫焦尼》一书时,针对图画书特色,图多文字少的情况,主要靠画面来传递情感的实质,讲了图画书的读法,教给学生读此类书的一把金钥匙,可谓用心良苦。她在讲课中,从众多图画中挖掘并高度概括文章中父亲的几个动作,发展学生语言,引导孩子们从父亲的“奔、举、搂、抱、牵”几个词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诠释了她“简单的表达”的主题。最后,孩子在联想,寄托,思考中利用慧眼发现这一对父子令人感动的地方。难能可贵的是,教者并未就此停滞,再次回文中站在画家的视角看书,剖析内在品质,深入探究教材,从中找寻更多地期盼,给人以回味。例如: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我通过列表对比来描述小女孩饥寒交迫的窘境,挖掘作家作品中内在情感,把小女孩美梦与幻灭的现实对比作为切入点散开,让孩子知道造成小女孩悲剧的主因是那个资本主义制度,那种冰冷的人与人关系,这样博取了孩子心灵的共鸣,收获了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
  四、读写结合,切入全面,展现亮点
  例如:讲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留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孩子与文中人物展开心灵对话,让孩子写一写感受,这是全文的亮点。那些是孩子用真情实感写的话,令人感动,也达到了移情的目的。自己在与学生共同成长,向孩子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让自己尽快成熟起来,服务教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提取此模式,根据课文自在个人取舍。总之,一节好的语文阅读教学听起来是一种享受,如一幅画,行云流水,高山涧鸣,美景尽展,例如:一篇文章,激情饱满,脉络清晰,娓娓道来。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时刻赞美学生,尤其赞美后进生,让孩子在轻松地氛围中学习母语,抓住孩子闪光处提升、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家骥.教育科研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郭思乐.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导引.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7
  [3]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