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逍遥游》的“待”字新解
【作者】 夏家胜 周 静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选入庄子《逍遥游》,把“犹有所待者也”,“彼且恶乎待哉”的“待”字,都解释为凭借(依靠)。细读上下文,再结合《逍遥游》的主旨,觉得把待释为引申义“凭借”,远不如本义“等待”妥当。
【关键词】 待;逍遥;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讲到列子,说:“夫列子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教材对“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作了注解。把“待”释为“凭借”。总起来说,就是“(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没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乍一看,这样解释无懈可击,也符合科学原理。但与下文联系,又觉得望文生意,大谬不然。
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到古代名人列子,认为他“犹有所待者也”,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因为在庄子心中,逍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要做到“三无”,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说列子不逍遥,可能是因为列子对功名富贵没有完全忘怀。既然逍遥是一种精神境界,似不能拿行走方式作为评判列子逍遥与否的依据。换言之,列子不逍遥,其实与他的行走方式全不相关。
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何解释待字。
[待]
等待,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成语有“枕戈待旦”。○引,依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
按此义项,把“等待,等候”作为本义,把“依靠”作为引申义。人教版取引申义,似乎有他的合理性。但我在想,对“犹有所待者也”这句话,用引申义解释“待”字固然可行,用本义解释“待”字,也无违和之感。既无违和之感。一个字,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说得通,该怎么处理,实叫人煞费思量。
庄子在《逍遥游》又用了一个“待”,可以与前一个“待”字互为参照。“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教材把“恶乎待哉”注释为:凭借什么呢,也就是无所待。按这样解释,逍遥者无所凭借。然而上文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请问“天地之正”与“六气之辩”,不是凭借的对象又是什么。想来庄子不会自相矛盾,那么,自相矛盾的只能是教材本身了。
如此看来,用凭借(依靠)解释“待”字是有问题的。既然解释不通,倒不如回到“待”字的本义“等待”上来,“彼且恶乎待哉”可以解释为“他还等待什么呢”。等待,也可以说成期待,期盼,含义可谓丰富。这样解释,与上文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不仅毫无冲突,还能突显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说到顺应自然,体现在老子《道德经》。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列子属于道家,能御风而行,是道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庄子欣赏列子御风而行,然而列子有所等待,精神上不能完全超脱,还达不到庄子推崇的逍遥的境界。
我认为庄子从精神层面说逍遥,是针对人说的,与鹏与学鸠不相干。文中出现大鹏或学鸠,其实是一种类比,即庄子所称的寓言。《庄子》自已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读庄子文章,要学会分辨重言、卮言和寓言。在《逍遥游》里,说到鹏、蜩、学鸠、斥鴳,乃至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动植物,证明事物有差别,即“小大之辩也”。由此及彼,由物到人,庄子的真实意图是想说明,事物有差别,人的精神境界也有差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尚处于功利状态,其境界不如宋荣子、列子。宋荣子于世,“未数数然也”。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二人都有等待,尚处于道德境界。唯至人、神人、圣人,无已、无功、无名,真正地超然物外,臻于化境,才算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逍遥游》告知读者,人若顺应自然,无欲无求,不难抵达逍遥境界。但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无法企及,于是会嘲笑庄子痴人说梦。孰不知同样为人,其人生境界确实有高有低。正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如“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苟且偷生的人,永远想不到诗和远方。庄子讲小大之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逍遥游》结尾,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寓意可以为上述说法提供佐证: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在惠子眼里,樗不中绳墨,不中规矩,显得大而无用。这里的绳墨、规矩,不过是世俗的标准。因为世俗之人,不能摆脱功利境界,故一般匠人对樗弃之不顾,“犹有所待者也”。可是在庄子眼里,樗可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发挥无用之用。在这里,庄子已跳脱功利境界,进入天地境界,即逍遥的境界。就樗本身来说,“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这是自然生成的结果。至人神人圣人,却可以“乘天地之正”,来此大树底下逍遥快活,“彼且恶乎待哉”。
看来,一个“待”字,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对文本的理解会产生巨大偏差。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列子虽御风而行,但有所等待,故精神上不自由,难得逍遥。唯有至人、神人、圣人,一切顺应自然,无所等待,故精神上自由,于是进入逍遥之境。对“犹有所待者也”,如果用“凭借”(依靠)解释“待”字,不仅有违庄子《逍遥游》的主旨,且在文本的阐释上自相矛盾,经不起学生的三句问,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忝为语文教师,常为讲授《逍遥游》而犯愁。其实不囿于教材注释,把待字解释为“等待”,一切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至于笔者说的是否在理,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关键词】 待;逍遥;境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讲到列子,说:“夫列子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教材对“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作了注解。把“待”释为“凭借”。总起来说,就是“(列子乘风)虽然免于步行,(可是没有风则不能行,)还是有所依靠”。乍一看,这样解释无懈可击,也符合科学原理。但与下文联系,又觉得望文生意,大谬不然。
庄子在《逍遥游》里,提到古代名人列子,认为他“犹有所待者也”,达不到逍遥的境界。因为在庄子心中,逍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要做到“三无”,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如果说列子不逍遥,可能是因为列子对功名富贵没有完全忘怀。既然逍遥是一种精神境界,似不能拿行走方式作为评判列子逍遥与否的依据。换言之,列子不逍遥,其实与他的行走方式全不相关。
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何解释待字。
[待]
等待,等候。《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成语有“枕戈待旦”。○引,依靠。《商君书·农战》,国待农战而安。
按此义项,把“等待,等候”作为本义,把“依靠”作为引申义。人教版取引申义,似乎有他的合理性。但我在想,对“犹有所待者也”这句话,用引申义解释“待”字固然可行,用本义解释“待”字,也无违和之感。既无违和之感。一个字,用本义和引申义都说得通,该怎么处理,实叫人煞费思量。
庄子在《逍遥游》又用了一个“待”,可以与前一个“待”字互为参照。“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教材把“恶乎待哉”注释为:凭借什么呢,也就是无所待。按这样解释,逍遥者无所凭借。然而上文说“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请问“天地之正”与“六气之辩”,不是凭借的对象又是什么。想来庄子不会自相矛盾,那么,自相矛盾的只能是教材本身了。
如此看来,用凭借(依靠)解释“待”字是有问题的。既然解释不通,倒不如回到“待”字的本义“等待”上来,“彼且恶乎待哉”可以解释为“他还等待什么呢”。等待,也可以说成期待,期盼,含义可谓丰富。这样解释,与上文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不仅毫无冲突,还能突显道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说到顺应自然,体现在老子《道德经》。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列子属于道家,能御风而行,是道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庄子欣赏列子御风而行,然而列子有所等待,精神上不能完全超脱,还达不到庄子推崇的逍遥的境界。
我认为庄子从精神层面说逍遥,是针对人说的,与鹏与学鸠不相干。文中出现大鹏或学鸠,其实是一种类比,即庄子所称的寓言。《庄子》自已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读庄子文章,要学会分辨重言、卮言和寓言。在《逍遥游》里,说到鹏、蜩、学鸠、斥鴳,乃至朝菌、蟪蛄、冥灵、大椿等动植物,证明事物有差别,即“小大之辩也”。由此及彼,由物到人,庄子的真实意图是想说明,事物有差别,人的精神境界也有差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人,尚处于功利状态,其境界不如宋荣子、列子。宋荣子于世,“未数数然也”。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但二人都有等待,尚处于道德境界。唯至人、神人、圣人,无已、无功、无名,真正地超然物外,臻于化境,才算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逍遥游》告知读者,人若顺应自然,无欲无求,不难抵达逍遥境界。但很多人觉得无法理解,无法企及,于是会嘲笑庄子痴人说梦。孰不知同样为人,其人生境界确实有高有低。正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又如“井蛙不可以语海,夏虫不可以语冰”,苟且偷生的人,永远想不到诗和远方。庄子讲小大之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逍遥游》结尾,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寓意可以为上述说法提供佐证: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在惠子眼里,樗不中绳墨,不中规矩,显得大而无用。这里的绳墨、规矩,不过是世俗的标准。因为世俗之人,不能摆脱功利境界,故一般匠人对樗弃之不顾,“犹有所待者也”。可是在庄子眼里,樗可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发挥无用之用。在这里,庄子已跳脱功利境界,进入天地境界,即逍遥的境界。就樗本身来说,“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这是自然生成的结果。至人神人圣人,却可以“乘天地之正”,来此大树底下逍遥快活,“彼且恶乎待哉”。
看来,一个“待”字,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对文本的理解会产生巨大偏差。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列子虽御风而行,但有所等待,故精神上不自由,难得逍遥。唯有至人、神人、圣人,一切顺应自然,无所等待,故精神上自由,于是进入逍遥之境。对“犹有所待者也”,如果用“凭借”(依靠)解释“待”字,不仅有违庄子《逍遥游》的主旨,且在文本的阐释上自相矛盾,经不起学生的三句问,陷入尴尬的境地。笔者忝为语文教师,常为讲授《逍遥游》而犯愁。其实不囿于教材注释,把待字解释为“等待”,一切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至于笔者说的是否在理,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人生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