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作者】 谢 峰

【机构】 广西灵山县丰塘镇修竹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学习,转变角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但长期以来教师的语言讲解仍占多数,学生的课堂活动仍不够多。为了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非常有必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让学生只是我们的听众,应让学生参与课堂过程,让学生去发现,让学生在“做”中学习,我们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 学生;教师;数学教学

  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多看、多思考、多做,多参与活动,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的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改变观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还课堂给学生的意义
  1.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程的实施更多的应是学生学习知识、学习方法、积累经验的过程。所以课堂是学生学习经验的建构过程。教师教得再多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只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了知识才算真正地掌握了知识。即使教师推导得再仔细,学生未经过思考,知识还是难以再现,只有学生通过探索思考,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就数学学习而言,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把学生当成知识传授的“容器”,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语境,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实践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促进学生终身全面发展
  儿童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达有必然联系,而我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恰恰剥夺了学生表达的自由,不给学生这种情感的满足。教师是主角,“满堂讲”、“满堂问”,除了少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说上几句,更多的则是面无表情的听众,偶尔唯唯诺诺地跟着鹦鹉学舌。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打倒教师说话的“霸权”,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使他们在自由表达中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
  二、还课堂给学生的做法
  1.改变教学空间,让孩子“随心所欲”
  课堂教学活动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是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新课程的改革,也同样给如何转变教学空间提出了问题。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改革:
  移走讲台,建立活动角。首先我们把教室分为学习区和活动区,学习区是课桌椅,队形不定,有t字形、半圆形、马蹄形……在学习区内无讲台,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走下来,跟好朋友商量、探讨。而教师也不再居高临下地站在讲台前,而是学生的好朋友,穿行在学生之间。黑板也是可以移动的,并且学习区内资源很丰富,有英语角、数学角、每日一星……让每个孩子都展示自己,看到自己点滴的进步。活动区里是学具,学生可以在活动区开展活动。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学生就可利用活动区内开展“小小银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此自由地思考、想象、发问、选择。
  2.缩短师生距离,让孩子“畅所欲言”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言: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如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脱离束缚,主动探究,那么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走近学生,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畅通交流,教师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商量的口气,活泼甚至幽默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
  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时,讲到将一个正方形通过折剪,变成两个三角形这一环节时,我拿出一张正方形纸,说:“小朋友,现在老师想变一个小魔术给大家看看,你们想看吗?”“想。”学生欢呼道。于是我转身一裁,把一张正方形纸变成两个三角形,故意问:“这个魔术好玩吗?”学生马上抢道:“老师,我们也会。”“哦,真的吗?我可不相信,你们也变给我看看。”于是,学生果然“上当”,每个人都完成了这一过程。我便故意沮丧地说:“完了,我的秘密全被你们发现了。”“哈哈哈”,学生大笑,笑得很得意,其实,这个时候最欣慰的还是老师自己,这一刻,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距离缩短了,气氛更为融洽了,接下来的学习更为轻松乐意了。
  3.开放教学情境,让孩子“浮想联翩”
  在孩子们的眼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每一个人都充满着幻想。开放的情境,提供的信息有较大的选择性,答案也不是唯一的,因而可供探索的问题也就相对丰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思路开阔,乐于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如在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95<□,我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可以进行合作讨论,然后反馈交流,起初我把数的顺序从小排列,问:你还能有其他的填法吗?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说出一大串101、102、103……那是远远超过当前所学的范围的数,接着我说:“还有写吗?写得完吗?”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思考余地,学生竟然有说出“无数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课改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课改中的教师是幸运的。课堂教学永远是课改的主阵地,只有将课改的新思想、新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得到每个教师和学生积极的、创造性的参与,才能开出绚丽的花朵,才能使我们在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徐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亚丽.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新理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7,(21).
  [3]扬敏.法国:三大举措保障研究性学习[J].上海教育,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