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教学中如何追求和渗透审美教育

【作者】 杨昌仙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普安中学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活动。审美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可分割的重要任务。语文课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教育力。因此,我们在进行语文课教学时,要设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着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激发学生向往美、追求美的感受
  语文课中的美主要有:自然美的事物与自然现象的美两大类。自然界固有美.自然风光旖旎。如文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凤光,“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的边塞奇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自然美的特征,通过感觉,借助想象与思维,认识自然形式美和内容美,扩大美的视野,激发向往美、追求美的感受。社会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构成的社会生活。魏巍笔下的冯玉祥在抗美援朝时在烈火中勇救朝鲜儿童,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的赞歌。通过这些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的社会生活,培养崇高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心灵美指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包括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理想志趣、性格意境的美。心灵美启迪心灵。语文教材中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德起典型作用,是进行美学教育的极好素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通过这些课文教学,使学生懂得形象美,最主要的是人的内在美,因而在平时注意思想品德和情操的修养,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成为一个心灵美的人。
  二、注重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渗透
  从壮丽的日出到幽静的月夜,从合露的鲜花到傲举的松竹。自然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如教学写景散文《燕子》这一课,通过写燕子飞行、停歇时的姿态,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燕子的美,春天的美,体会春天给人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通过学习我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美景,如春日里一望无际的麦浪,夏日里的鸟语花香,秋日里的累累硕果,冬日里的银装素裹。把这些美写到日记中去,学生不断的发现与积累,逐步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艺术欣赏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欣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语文教学中触及的艺术领域除文学外,其他如建筑、绘画、音乐等都不是直观的艺术品,而是通过语言文字间接的、概括的展现出的文字作者的审美欣赏结果。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的艺术欣赏其实是艺术美的“再创作的再创作”。它要以直接的艺术欣赏能力为基础,以解读语言文字为中介,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方式,把文字作者笔下的艺术品还原,更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对艺术品进行再创作。也就是说它不仅要求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的层面去认识文字作者的审美欣赏结果,还要求学生以直接的艺术欣赏能力为基础,把自己的直接审美欣赏结果与之比较,从而认识艺术品的审美特征,在比较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三、要培养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运用艺术美陶冶情操,艺术美是人类审美意识的结晶。人民英雄纪念碑传神的浮雕,人民大会堂的建筑,乌兰诺娃优美的舞姿,古诗词精美的韵律,都能唤起学生美好的感情,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欣赏力,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在美育中获得知识。巧设问题,引发联想也是一法。如朱自清的《背影》,“背影”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人之常情,时隔八年的朱自清为何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还是另有理由呢?问题的提出,便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父亲老境颓唐,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父亲在家境惨淡、祖母逝世、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辛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而且反复叮咛路上小心。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通过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文学作品中,从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背影》这一课,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写出了真挚与至诚的爱子之心。背影贯穿全文,文章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刻画,作者抓住父亲这样一个“背影”集中描绘,抒发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自然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语文水平。
  总之,语文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着许多因素。在思想感情方面得以健康发展,贯彻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它可以丰富文化知识修养。我感受到语文美育的研究领域非常宽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认真总结经验,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为今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打下扎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