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也谈新课标下的初三历史教学途径
【作者】 蔡格林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孟塘镇中心学校
【正文】 随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的提出,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也就显得更为重要。现就新课标下初三历史教学途径的一些粗浅体会与大家共勉,权为引玉之砖。
一、培养兴趣,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所以要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从培养兴趣开始。最好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典故等入手。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人”的因素,特别是历史学科,有的教师认为那是属于边缘学科,只要能够认识字,谁都教得来。可以想象,以此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千篇一律,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观念。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学习方法,从而转变观念,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理清历史线索,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认识
历史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可以说千头万绪,理清线索就非常关键,那么怎么来理清线索呢?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弄清历史划分为古、近、现代史三部分的依据及每一部分历史讲的主要内容。如近代史主要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二)弄清每一个历史部分的记忆方法及分期。
例如: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两个时期,新民主主义又分为四个阶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然后把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记牢,然后弄清楚每一阶段所发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及因果关系。
三、理解知识联系,抓住每一事件要素
历史学科讲的是国家大事,单元与单元之间,事与事之间必定有联系,这种联系是“因果关系”,例如:旧民主主义时期教科书上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讲的主要内容: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第二单元近代的探索,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拯救中国开展一系列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为何发生的,教师把这种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弄清楚从而让学生知道上一个历史事件之后,下面发生的是什么事件,只有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楚了,才能抓住事件的要素。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四、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现代化教学能唤起学生认识,情感,提高教学效率,使本来已过去的抽象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五、抓好初三历史复习
上好中考复习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复习内容庞杂,应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不论是单元复习课还是专题复习题都需要教师在众多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学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习记忆。
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
第三,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性的内容,所以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具体如下:
(一)明确中考理念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初三历史复习,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明确考试的指导思想,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接下来认真研究中考历史试装,进行试卷分析,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通过席卷分析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即表达方式灵活,情境设计巧妙,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开放性,即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要求唯一,注意学以致用。
3、综合性,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
(二)按单元进行复习
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在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与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教师重点应该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总之,总复习时,应让学生动起来改变教师的一言堂。
最后,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各单元的复习,可以得出世界控史的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确立——发展。另一条线索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了知识网络。
(三)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
进行专题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关于复习专题的确立:许多单元就是一个专题,例如,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列强的抗侵略与抗争”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等本身就是一个复习专题,在单元复习时已经复习过了。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历史知识横向、纵向。因果联系、中外联系等全面的多方位的联系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确立新的专题。
(1)将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对哪些知识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的感知基本线索和规律。
(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发生的重大变革等。
(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
(四)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最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六、“背多分”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一定要专心听讲,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不易记住,我们要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
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经过=开始+发生+结果。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影响等。
(2)比较记忆法。
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如:秦、隋比较;汉、唐比较,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3)联想法。
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使其最后连贯起来,以点扩展到线面,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隋炀帝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综上所述,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实践历史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的要求,必定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
一、培养兴趣,转变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智慧的一种动力,没有兴趣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所以要提高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就要从培养兴趣开始。最好从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历史人物、典故等入手。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为选拔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人”的因素,特别是历史学科,有的教师认为那是属于边缘学科,只要能够认识字,谁都教得来。可以想象,以此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千篇一律,学生动手能力差,缺乏终身学习观念。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会学习方法,从而转变观念,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理清历史线索,使学生对历史有整体认识
历史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可以说千头万绪,理清线索就非常关键,那么怎么来理清线索呢?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
(一)弄清历史划分为古、近、现代史三部分的依据及每一部分历史讲的主要内容。如近代史主要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二)弄清每一个历史部分的记忆方法及分期。
例如: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两个时期,新民主主义又分为四个阶段: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然后把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记牢,然后弄清楚每一阶段所发生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及因果关系。
三、理解知识联系,抓住每一事件要素
历史学科讲的是国家大事,单元与单元之间,事与事之间必定有联系,这种联系是“因果关系”,例如:旧民主主义时期教科书上安排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讲的主要内容: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第二单元近代的探索,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拯救中国开展一系列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为何发生的,教师把这种课与课之间的联系弄清楚从而让学生知道上一个历史事件之后,下面发生的是什么事件,只有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楚了,才能抓住事件的要素。
历史事件的要素有: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这一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四、使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辅助教学
在历史课堂中使用现代化教学能唤起学生认识,情感,提高教学效率,使本来已过去的抽象的历史事实,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压缩了空间感和距离感。
五、抓好初三历史复习
上好中考复习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首先,复习内容庞杂,应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不论是单元复习课还是专题复习题都需要教师在众多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学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习记忆。
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
第三,近年来历史学科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淡化纯知识,纯记性的内容,所以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具体如下:
(一)明确中考理念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初三历史复习,我们一定要深入研读考纲,明确考试的指导思想,意图和命题原则等重要内容。在认真学习考试指导思想之后,接下来认真研究中考历史试装,进行试卷分析,从实践层面上告诉我们考试究竟考什么?怎么考?通过席卷分析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即表达方式灵活,情境设计巧妙,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开放性,即给学生以广泛的思维空间,答案灵活,要求唯一,注意学以致用。
3、综合性,侧重同类知识的归类比较和历史发展线索的整理。
(二)按单元进行复习
涉及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四在板块的内容在对这些板块进行复习时,首先还是按教材中的先后顺序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复习。
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时主要应明确每个单元的大致时间,主要历史事件,事件相与之间的关系及体现出来的单元特征、单元的基本线索等从总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的框架。教师重点应该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要点。总之,总复习时,应让学生动起来改变教师的一言堂。
最后,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还要将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各板块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通过对世界近代史各单元的复习,可以得出世界控史的基本线索:一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确立——发展。另一条线索是近代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形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了知识网络。
(三)在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复习
进行专题复习能够提高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关于复习专题的确立:许多单元就是一个专题,例如,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列强的抗侵略与抗争”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等本身就是一个复习专题,在单元复习时已经复习过了。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历史知识横向、纵向。因果联系、中外联系等全面的多方位的联系还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确立新的专题。
(1)将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归纳比较:如英法美三大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二战后欧洲与日本经济的发展等。复习时重点是注意引导学生对哪些知识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共性的、规律性的东西。更好的感知基本线索和规律。
(2)将中外历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也可以是同一时间的如19世纪60——90年代中外历史发生的重大变革等。
(3)同一国家和地区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能够综合分析、认识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历史。
(四)另一方面要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训练题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
练题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课堂的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月考等。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多种类型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训练他们的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做好解题思路方法的指导
最针对中考的题型和要求进行专项指导。同时必须在复习当中,针对每一种题型进行分析指导,特别是解题的方法、思路、回答问题规范化的分析和指导。并且严格要求学生书写必须工整、规范答题,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利于在考试中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六、“背多分”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一定要专心听讲,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不易记住,我们要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
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意义。经过=开始+发生+结果。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影响等。
(2)比较记忆法。
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如:秦、隋比较;汉、唐比较,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中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
(3)联想法。
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使其最后连贯起来,以点扩展到线面,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隋炀帝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综上所述,积极探索运用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实践历史新课程标准“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的要求,必定有助于历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