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阅读好吸收 写作尽倾吐
【作者】 刘家旺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裂,两败俱伤。知于读,行于写。小学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读对写的引领,又要重视写对读的促进,只有重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读和写的双赢。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注重广泛的阅读教学,从中受到启发,汲取营养,并开始着手于“依葫芦画瓢”,“瓢”画得多了,也就自然能融会贯通,笔下生花了。
【关键词】 小学语文;重视阅读;注重习惯;学会积累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一个互补的过程。语文课程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在强调读的同时,也要同时注重听、说、写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探究语文魅力,注重阅读指导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相互的。不会读书的学生,肯定不会写作文;相反,如果写几句话都难以下笔的学生,他的书又会读得好到哪里去呢? 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读与写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精思,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才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阅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色彩,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增强语感,体会语文的魅力,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的内涵,说到底,无非不是“听说读写”。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语文是一种美。她像一泓甘泉,甜甜的,凉凉的,流淌在心里;语文,像一樽美酒,醇醇的,香香的,酝酿在口中;语文,像一首赞歌,柔柔的,美美的,印刻在脑海里……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文,靠的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深厚的情感温润人,以深刻的哲理折服人,而传统阅读教学,违背语文教育规律,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语言能力的习得规律,从最初的一讲到底到后来的一问到底再到近来的一练到底,无一不是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无一不是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教学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可以成就人生。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情趣;欧阳修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超凡脱俗;李白与酒为伴,不醉不休,成为著名的“诗仙”,是语文的魅力,使他“诗篇万口传”……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小学语文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就该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其美。教师要在语文材中挖掘以下几种美的要素:首先是生动丰富的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其次是变化循章、错落有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结构美。再次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还有画面与情感有机合而成的意境美。更有丰富多彩、寓意无穷的题材美。还有主题美、思想美、情趣美、情感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整体,抓住要点,以美育美,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量较小,语言不够丰富,作文写作水平难度较大。因此,要积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语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小学生的阅读指导,关键在于注重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六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解放学生的双手,重视学法指导;解放学生的眼睛,拓展视野,学做真人;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解放学生的空间,在生活中学语文,促发展;解放儿童的时间,在精讲多读中找效率。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
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最重要的“学”就是“自学”,最大的“教”就是“不教”。只有: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就像蜜蜂的采花和酿蜜。唐代诗人罗隐说:“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因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就应具备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的品性,方能酿出香甜美味之蜜;一个善于教育的老师就应具备养蜂员的睿智,方能收获香甜美味之蜜糖。
二、养成阅读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书到用时方恨少。古往今来,凡有所成就者,无一不是饱览了许多书籍,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没有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所获也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才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曾经有人说过:“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新课程要求:“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教育家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一个人一生如能养成一两个好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习惯决定命运。对于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其受益非浅,同时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读书类似于跑步,当且仅当学生在没有太多经验的时候,先让学生跑起来,养成习惯之后再追求技巧比较好!那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的训练方法是:
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萧抡谓说:“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深刻理解哪天不读书,不看报,就寝食不安。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灯光下看书;也不做与读书无关的小动作等。
要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特别是眼到、心到、口到,一心只读圣贤书。
要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阅读时边阅读边记录好词好句或好段,做好积累资料,可以为写作时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阅读时常问自己“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材料?”等等,做到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才能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要养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惬意啊!一查就知道怎么读,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要养成有目的阅读的习惯。有目的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要养成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能使自己在阅读时不会见异思迁,半途而废。
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边读边勾画边写批注,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取其精义,兀自有感;阅读,就是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写作,是自己对自己人生旅程得失的反思、进步、升华。喜欢一样东西不难,坚持一样东西却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记录自己的故事,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
习惯成自然,要想促使学生具有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必须将这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恰到好处地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方能马到成功,水到渠成。
三、培养阅读兴趣,促进写作欲望
阅读是写作的源头,写作是阅读的深化。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的写留些空间,阅读与写作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从阅读中学习作文的方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尝试。
作文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在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的学在于利用平时的积累,结合自己的经验,完成作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对写作总是望而生畏;“作文难,写作好心烦!”每次提笔总感觉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可写的,或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付写作。
平生多阅历,心中有丘壑。阅读积累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广泛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夯实写作的根基。因此,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捷径。
积累的方法,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一个支点,那就是语言的积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这是一个必须慎重,追求艺术的教学。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应该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即帮助他们建立起装材料的仓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积累可以是在阅读中积累,也可以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寓意深刻的成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例如:三年级的:“满天繁星像珍珠洒在玉盆里,它们眨着眼睛,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钻出来,像在跟我捉迷藏”等;四年级的:“无山不龟,无石不龟。龟峰的一山一石,一景一观,内在的价值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啊!”等等。生动的描写,修辞的妙用,怎么不是我们摘抄的重点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花一木一世界、点点滴滴皆文章。”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我说,它就在生活中,在阅读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与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能使作文词句畅达,妙语连珠。
总之,阅读与写作,休憩相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壁,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下生花。
参考文献:
[1]杨挺.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5(13)
[2]孙永明.牧式教学: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范式转换[J].上海教育科研,2016
[3]高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5
[4]曹丽花.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现代化. 2017(06)
【关键词】 小学语文;重视阅读;注重习惯;学会积累
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贯穿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一个互补的过程。语文课程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基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因此,我们在强调读的同时,也要同时注重听、说、写能力的有效提高。
一、探究语文魅力,注重阅读指导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是相互的。不会读书的学生,肯定不会写作文;相反,如果写几句话都难以下笔的学生,他的书又会读得好到哪里去呢? 可见,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读与写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精思,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才有助于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阅读”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能使抽象的文字符号折射出丰富的感情色彩,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来积累词汇,增强语感,体会语文的魅力,才能提高写作能力。语文教学的内涵,说到底,无非不是“听说读写”。可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语文是一种美。她像一泓甘泉,甜甜的,凉凉的,流淌在心里;语文,像一樽美酒,醇醇的,香香的,酝酿在口中;语文,像一首赞歌,柔柔的,美美的,印刻在脑海里……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语文,靠的是以生动的形象感染人,以深厚的情感温润人,以深刻的哲理折服人,而传统阅读教学,违背语文教育规律,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语言能力的习得规律,从最初的一讲到底到后来的一问到底再到近来的一练到底,无一不是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无一不是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因此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课程理念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教学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可以成就人生。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情趣;欧阳修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超凡脱俗;李白与酒为伴,不醉不休,成为著名的“诗仙”,是语文的魅力,使他“诗篇万口传”……
美育与语文有质的统一性,小学语文更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就该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其美。教师要在语文材中挖掘以下几种美的要素:首先是生动丰富的起源于自然的文字美。其次是变化循章、错落有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结构美。再次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美。还有画面与情感有机合而成的意境美。更有丰富多彩、寓意无穷的题材美。还有主题美、思想美、情趣美、情感美……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握整体,抓住要点,以美育美,让学生充分地感受美。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重点。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阅读量较小,语言不够丰富,作文写作水平难度较大。因此,要积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语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加强小学生的阅读指导,关键在于注重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六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解放学生的双手,重视学法指导;解放学生的眼睛,拓展视野,学做真人;解放学生的嘴巴,培养学生爱提问的习惯;解放学生的空间,在生活中学语文,促发展;解放儿童的时间,在精讲多读中找效率。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话,让学生自己说。
新课程改革日新月异,最重要的“学”就是“自学”,最大的“教”就是“不教”。只有:教得少一点——观察多一点;教得少一点——体验多一点;教得少一点——思维多一点;教得少一点——阅读多一点。每天读一点,每天写一点,每天进步一点点!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就像蜜蜂的采花和酿蜜。唐代诗人罗隐说:“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因此,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就应具备蜜蜂的博采和精心酿造的品性,方能酿出香甜美味之蜜;一个善于教育的老师就应具备养蜂员的睿智,方能收获香甜美味之蜜糖。
二、养成阅读习惯,积累写作素材
书到用时方恨少。古往今来,凡有所成就者,无一不是饱览了许多书籍,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没有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所获也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养成科学的阅读习惯,才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
曾经有人说过:“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新课程要求:“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教育家孙云晓说:“习惯决定孩子的一生,一个人一生如能养成一两个好习惯,那么他将终身受益。”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习惯决定命运。对于学生而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其受益非浅,同时也是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
读书类似于跑步,当且仅当学生在没有太多经验的时候,先让学生跑起来,养成习惯之后再追求技巧比较好!那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怎样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我的训练方法是:
要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萧抡谓说:“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深刻理解哪天不读书,不看报,就寝食不安。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阅读时要有正确的坐姿;读书时眼睛和书本的距离要适度;不在光线过强或过弱的灯光下看书;也不做与读书无关的小动作等。
要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所谓专心,就是身心合一,聚精会神。特别是眼到、心到、口到,一心只读圣贤书。
要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能提高阅读速度。要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阅读时边阅读边记录好词好句或好段,做好积累资料,可以为写作时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针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阅读时常问自己“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材料?”等等,做到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才能把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见解。
要养成带工具书阅读的习惯。阅读时碰上生字或不理解字词意思的时候,手头有本工具书该会是多么惬意啊!一查就知道怎么读,对文章的理解也就顺理成章了。
要养成有目的阅读的习惯。有目的阅读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如:为积累知识为目的,可以精读;为欣赏为目的,可以朗读;为了消遣,可以速读,浏览;为搜集资料,可以跳读等。要养成有序阅读的习惯。有序阅读能使自己在阅读时不会见异思迁,半途而废。
要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边读边勾画边写批注,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阅读,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取其精义,兀自有感;阅读,就是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写作,是自己对自己人生旅程得失的反思、进步、升华。喜欢一样东西不难,坚持一样东西却是难上加难,我们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断记录自己的故事,才能丰富自己的人生。
习惯成自然,要想促使学生具有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必须将这些良好的读书习惯恰到好处地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方能马到成功,水到渠成。
三、培养阅读兴趣,促进写作欲望
阅读是写作的源头,写作是阅读的深化。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基础,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给学生的写留些空间,阅读与写作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从阅读中学习作文的方法,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尝试。
作文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在于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的学在于利用平时的积累,结合自己的经验,完成作文。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然而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对写作总是望而生畏;“作文难,写作好心烦!”每次提笔总感觉自己的生活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可写的,或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应付写作。
平生多阅历,心中有丘壑。阅读积累是习作的源头活水,广泛的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夯实写作的根基。因此,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捷径。
积累的方法,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把地球撬起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一个支点,那就是语言的积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积累,这是一个必须慎重,追求艺术的教学。
著名散文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应该先引导学生“找米下锅”,即帮助他们建立起装材料的仓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积累可以是在阅读中积累,也可以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积累。只有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才能感染读者。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课文时把遇到的好词、寓意深刻的成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例如:三年级的:“满天繁星像珍珠洒在玉盆里,它们眨着眼睛,一会儿躲进云里,一会儿又钻出来,像在跟我捉迷藏”等;四年级的:“无山不龟,无石不龟。龟峰的一山一石,一景一观,内在的价值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啊!”等等。生动的描写,修辞的妙用,怎么不是我们摘抄的重点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花一木一世界、点点滴滴皆文章。”写作的源头活水在哪里?我说,它就在生活中,在阅读里。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就能让作文充满真与情;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就能使作文词句畅达,妙语连珠。
总之,阅读与写作,休憩相关。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密不可分,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找到二者的契合点,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双剑合壁,才能让学生读起来情趣盎然,写起来笔下生花。
参考文献:
[1]杨挺.小学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5(13)
[2]孙永明.牧式教学:小学语文读写教学的范式转换[J].上海教育科研,2016
[3]高源.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同步提高的教学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5
[4]曹丽花.试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现代化. 2017(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