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语文课堂拓展研究

【作者】 李燕化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马东小学



【正文】  【摘 要】 建设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此,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课程体系,“润物细无声”的有效拓展是融入语文教学的个环节中,看似不经意间的拓展延伸,却能够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深化文章主旨,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生活,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关键词】 课堂教学;拓展延伸;社会生活;价值走向

  一、课内外联系,寻找语文
  外延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失去课程的多半资源。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在新课程下,教师要开放教材,让学生借助课文的学习投身于五彩缤纷的校外生活,在自然中学语文,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事先让学生养一只小蝌蚪,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小蝌蚪先长出什么,又长出什么,最后变成了什么。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可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导学生在大人陪同下登一次山,感受一下登山的苦与乐,使学生能从亲眼观察中,从亲身体验中把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大街、商场、校园等场所留心观察发现不认识的字,然后通过查字典、问老师或父母等识记新的字词。这样,学生也会感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提高学语文的兴趣。
  二、校内外沟通,拓展语文
  资源中外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是沧海一菜,如果把课本看做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那样既学不好语文课本,也会错失学习新知的良机。因此,课前要指导学生从网络、图书馆搜集资料,增强对作者、文章背景的了解;课后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大象的耳朵》一课后,学生们对小动物的耳朵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就引导他们收集其他动物的耳朵特点的资料,结果学生们学到了蝙蝠的耳朵,用来接收声纳回波。狗的耳朵,是竖起来的,只要有一点声响,它就能听见,而且还能转向,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猪的耳朵长得很大,而且下垂,所以听觉迟钝,爱好睡眠。鼹鼠的耳朵就没有耳廓,这样便于在地洞里钻来钻去。鸟类的耳朵也是没有耳廓的。如果有耳廓,它们飞行时就会增加阻力等新知识。同时还了解了很多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三、拓展形式多
  拓展延伸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由于我们缺乏对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效果不明显。由此可见,适时、适量、适度地进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拓展延伸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延伸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因此在拓展时,也应该是自然的、“润物细无声”式的。
  2.适度拓展
  拓展延伸应在立足于课本,突破“文本”的束缚,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延伸。因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最终必须超越课堂、超越文本。但是拓展延伸必须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任何离开
  课文的拓展延伸都是无源之水,毫无生命的。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要把握好“度”。拓展的内容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水平、地域差别和特征等,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人施教。
  3.经典拓展
  教师恰到好处的拓展和延伸,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美炒,收到“画龙点晴”的放果。但如果只—味追求拓展延伸这一形式,不顾多少、不顾质量高低地拓展,那就会适得其反。就如做菜的佐料,放得太多,喧宾夺主,反而会影做菜的效果。因此,拓展延伸要做到“经典”化、点睛化。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条件下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机会,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需求,为了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要,拓展学生的成长空间。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学习兴趣更浓厚,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得到了整体性的提升,学生善于合作,善于表达,创新实践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普遍得到加强。?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应注意活用课文,创设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使语文教学延伸更科学、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小学青年教师
  [2]《延伸课堂》的价值
  [3].课堂延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