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周晓燕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多媒体集形、声、光、色、动、静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美术课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创新意识、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强调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它不仅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一)直观性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直观性是典型的特征之一。而多媒体技术以全新的视觉、听觉综合的立体感受,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生动、有趣的画面和节奏优美的旋律跌宕起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了他们藏在内心的求知欲,使学生在精神愉悦的气氛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如在教学《树上的啄木鸟》一课,演示一段啄木鸟辛勤地为大树爷爷捉虫治病的场景,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增加了美术教学的文化含量。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一种视觉艺术,但是怎样使学生对该门类的认识深刻。忽略了文化内涵的教育教学就会便显得苍白不能深刻理解文化内涵,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帮助理解内涵,提高教学内容的质量,比如《雪地中的小鹿》这节课,给学生一系列有关对称的图片,从动物到植物到自然现象,从天到地上的雪,从自然界到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美化生活时的应用对称,促使学生欣赏的同时,迅速发现规律,发现美感,理解含义。这是教师用简单的讲解无法代替的感受过程和认知效果。多媒体里储蓄着大量的动画、声音、字符、图形等,是一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海洋。把多媒体技术恰当地运用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借助电脑多媒体信息技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大为改观,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空的界限,跨越古今,驰骋中外,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的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
  (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主动迅捷有效的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小学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因此欣赏课、工艺课、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教学方法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改变了把美术课上成绘画课的状况,更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创造性的培养创设了有利的环境,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往的美术教学,教育者习惯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也约定俗成地致力于绘画技法的临习、绘画技能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易于管理,易于评价,易于学生“学有成效”——人们习惯于有形的评价,一幅画、一件手工作品,有形成为一种依据,而其他潜在的体验和尝试往往被忽略。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教师改变了以往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模式,学生改变了“一味听,只会临”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新的教育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都市剪影》一课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中查寻基本图形,然后利用画图中的复制、剪切、粘贴等命令,很轻松、简练地设计出自己喜欢的重复构成图形,并可以自由换取颜色,甚至可以利用绘图工具使基本图形任意旋转角度,学生可以很快地看到自己设计的作品。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来说,多媒体的应用为丰富文本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益,有着不可低估的辅助作用。但看久了,不免刺痛了学生的眼球,令人头晕目眩。
  (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小学美术教学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示范性教学,教师以教学大纲和课本教程为参考,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美术理论和绘画技能,在黑板上为他们一笔一划地示范如何画画,缺少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在整个美术课程中,学生都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跟随教师的步伐然后接受他的想法,没有机会思考甚至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由于教学时间较短,除去美术知传授的时间,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给学生进行想象和创作,最终使得学生在绘画时都是去模仿复制教师的作品,缺少自己的想法。目前,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压制了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自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
  (二)课堂学习互动成效差。每个人都有一颗喜欢探索的心,特别是小学生时期的我们。小学生喜欢去观察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而来获取创作的信心。小学生之间更喜欢互相探讨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这能够让他们在交流和争执中产生一些灵感,用想象力赋予这些灵感进行创作,这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能。然而,在小学生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课本上面的素材大多与生活无关,当教师让他们针对某一个素材进行课堂讨论互动时,由于他们缺少对素材的认知和了解,因此,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去讨论其他的话题,结果导致美术课堂呈现出一种散漫的气氛,也使得学生无法认真的学习美术课程。
  (三)学习评价方式存在局限性。在小学生美术教学中,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只局限于教师对学生单方面的评价,而且评价的标准局限于绘画技能和知识上,缺乏对美感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小学生在这样的评价标准前,为了得高分,只能压制住自己内心创作的欲望,绘出一幅中规中矩或者是技能不错的图画。这种评价方式违背了美术课成立的目的,美术课是一门培养兴趣、发挥创造的课程,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发现潜能的课程,如果以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只是让学生继续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成长,无法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新课改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大舞台,2012年。
  [2]徐志波,以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教师,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