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实现《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

【作者】 王福基

【机构】 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中心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认知,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程传递法治观念,提升学生道德情感,落实法治教育。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和法治教育的融合作出阐述分析,以期更好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融合;思考

  学法要从小学开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直接关系到法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课堂上要开发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联系学生成长需要结合框架教学进行法治教育。
  一、运用生活化教学将《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
  教师要从生活入手,结合学生熟悉喜欢的事物,挖掘大量教育资源让《道德与法治》课生机盎然。法治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也运用在生活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使用生活中的法治教学资源,关注学生实际生活是否存在法治教育。例如一名小学生面对学校环境的变化,学生角色变化等还需要建立起正确的理念,关注学生上学以后有怎样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使用多媒体画面吸引学生对事件的关注落实好法治教育。教师给学生举出一个案例,某个小朋友喜欢幼儿园每天不断的玩游戏,唱歌跳舞,到了小学一年级后尽管这些游戏还在,但要写作业和学习,要按每节课固定的时间上课,所以不想上学,你觉得这样的方法对吗?若是后续拒绝上学会怎样?通过《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义务教育,意识到作为一名小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是多么神圣,自己正在践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自己是主体,这样的教学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展开的,符合小学生成长需要。
  每节课教师都可融入法律知识,让学生成为守法小公民。教师可开展“我是合法小公民”活动,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行为违法,哪些合法,如过马路要按红绿灯通行。学习《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教师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安全知识,了解我国安全与健康的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在课堂上构建生活法院,学生扮演法官、被告人和原告,这样的普法教育效果更明显,学生积极性也更高。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法律意识直观
  现代化教育设备已融入课堂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备课时要精细化进行课件设计,将多媒体中的音频、视频还有文字等教学资源运用在法治教育上,吸引学生关注力,渗透不同的知识,让学生法律意识更自然。例如,在《天气虽冷却温暖》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冬天游戏进行认知,这样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冬天游戏非常多,北方小朋友玩雪爬犁,滑雪滑冰等,南方小朋友玩跑步、踢球、打羽毛球等。在游戏展示中教师列举出一些不安全行为,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另外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同时保护大自然一草一木,这样学生在亲近过程中了解到哪些破坏行为是违法的,哪些保护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多媒体教学让法治道德动态性展示出来,学生理解会十分充分,此种教学方法的目标会得以实现。教师设计课件将冬日里美好景象展示出来,打破小学生以往不清楚的一些冷知识。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简短小视频,学生了解到大自然被破坏后会产生哪些问题,让学生在小时候就养成辨别习惯,运用法律约束自己和他人。
  三、创设课堂情境,整合《道德与法治》课
  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学习更有兴趣,并让学生快乐学习。情境教学法转变了课堂学习枯燥的现象,强化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学生在情境中反应力和思维都会加强。例如,学习《我们爱整洁》时,教师给学生设置区域,在区域内完成知识转化,整合道德与法治教育要点进行教学。教师给学生创建区域活动,在活动中按照我们爱整洁这个主题,将学生日用品或学习用品等进行混乱摆放,学生融入区域活动中进行情境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整洁的标准,物品凌乱带来的后果,区域做好整理之后才能够更好的让教师借助于法治案例给学生做普法讨论及研究。如生活中随意乱丢垃圾或工厂任意排放垃圾给我们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违反公德更是违反法律法规,工厂垃圾倾倒,医院垃圾处理,乱丢弃可能造成传染病或中毒现象,学生从生活中了解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从小事看大事,会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积极影响。情境教学可让学生将文字理解变成动态化的活动理解,学生意识增强,课堂情境延伸到社会现象,让学生理清情境和社会信息社会现象间的关系,学生行为标准也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展现,更好地将道德和法律意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四、建立法律威严,实施温暖教学
  法律是威严的,每个人的行为都要遵守法律,教学中教师要让法治教育灵活展现。法治教育过程可将法治教育和兴趣知识有效结合。教材中故事类型多,有漫画、绘本等,教师运用高质量的故事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切实感受主题和生活间的联系,增强法治教育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接受法治教育同时感受到法律的温暖。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意识可以在生活中遵守公共秩序,提升自己道德素养,成为合格守法小公民。
  综上,小学生还处于知识和意识积累阶段,这个阶段中教师要使用多种方法对课堂进行转化,把“法”的意识、权利与义务的概念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在他们心灵,让法治教育落实到每一个方面,让学生面对问题学会选择,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更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7):25-27.
  [2]周自兴.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之际[J].江西教育,2016(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