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交流——语文课堂的灵魂
【作者】 杜晓玲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在语文课堂的舞台上,循环往复的交往活动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交流。用好语文课上的交流,把交流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本文旨在从以下五方面阐述这一观点:一、打开交流的窗口,点击兴奋点;二、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支撑点;三、注重交流的互动,捕捉发散点;四、把握交流的主题,善用争论点;五、体验交流的过程,形成整合点。
【关键词】 语文课堂;交流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流。而语文课堂上的交流与生活中的交流相比,却另外有了新的特殊意义。在语文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在特定的时空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内心的想法,并在倾听他人的见解时受到启发,然后产生新的想法,这样循环往复的交往活动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交流。在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智慧的种子会悄然萌发,创新的火花也会不期然地闪现。
用好语文课上的交流,把交流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果能科学地实施操作方略,让交流真正地落到实处,那么语文课堂不就变得更加有效了吗?
一、打开交流的窗口,点击兴奋点
语文课堂上精彩的交流场面、深刻的思维互动往往出自教师巧妙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式、课堂反应上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的不同需要有所把握,避免纯知识的要求遏制学生感性的交流渴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挖掘出宝贵的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和二度创作,为学生打开一个乐于交流、敢于交流的窗口,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不断整理、调整自己的见解,学会用交流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讲些什么内容,而且要更多地考虑怎样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怀有热情;不但要考虑该怎么说,而且要考虑学生将会怎么说。合理而有效地设计交流的场景,点击学生兴奋的关键点,时时处处想着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交流的方法。
当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而后产生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更要大张旗鼓地肯定他:这就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通过倾听、比较和辨别,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法将使你终身受益!
热情洋溢的鼓励、积极互动的场景,将会有效地点击学生交流的兴奋点,形成多姿多彩的交流场景,创造出意犹未尽的交流韵味。
二、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支撑点
课堂交流的呈现虽然可以分布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最有思维深度、最有对话价值的交流主要还是在知识探究阶段。所以,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交流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交流的场所。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带有强大的穿透力,又富有浓郁的情趣,能激起学生交流和探究的欲望。
一次,我们在品读《赶海》时,为了解决第四自然段与全文、与题目的关系,我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读得几个自然段都和赶海有关,都很有趣,可我老是觉得第四自然段没写什么有趣的事,好像跟题目没什么关系。你们说呢?”(学生短暂沉默,但很快活跃起来)有的说:“这样叙事完整,有头有尾。”有的说:“这段描写了海边黄昏时分的美景,我觉得这也是赶海的一大乐趣!”有的说:“课文前面写赶海写得很热闹,这一段好像平静了许多。我觉得热闹是一种有趣,是一种美,平静也是一种美。所以这一段不仅不能说跟题目没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密切呢!”……
教师故意布下疑阵,装作不知,把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来帮助教者解决面临的困惑,把教师摆在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学习合作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帮助老师,并且鼓励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当学生通过与组内同学的交流互动后,随之而来的全班交流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学习情感不断得到激发,新见解在交流中不知不觉生成,充分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三、注重交流的互动,捕捉发散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预设”的特征。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场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的思维状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思维反应,寻求知识生成、扩展的发散点;在互动交流中倾听、思考、调整教学方向,打开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
一次,我们在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我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喜欢一个人思考的,就让他一个人静静地想;喜欢几个人一起学的,就让他们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有几个孩子在研究“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人”。交流时,我让孩子们比一比谁最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个孩子说:“他是个奸诈贪婪的人,因为他不会吹竽却骗齐宣王说会吹,骗取俸禄。”有个孩子说:“他是个会见风使舵的人,他见齐宣王好骗就想办法蒙混过关,不费吹灰之力就有固定的收入。后来他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有个孩子说:“他是个胆大的人。你想啊,在那时候,欺君之罪是要被砍头的,而他竟这么胆大,敢骗齐宣王的钱;他又是个心细的人,他打听到齐湣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吹,就逃之夭夭。”又有个孩子说:“我从图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个狡猾的小人,你看,他一只眼睛斜着看,一只眼睛半眯着,嘴角歪着,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肯定在想:该死的齐湣王,就在我发财时来捣乱,断我的财路。”……
孩子们多能想,多能说啊,这是教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想他们所想,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想多说的结果,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张开想像的翅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四、把握交流的主题,善用争论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质疑点”,这中间不乏一些耀眼的“亮点”,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点”。当“争论点”形成的时候,教师对问题方向的把握、学生对交流主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的好,往往会出现更独特、更丰富的对话成果,使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思维涤荡,体验到交流的深层次意义,形成整堂课的闪光点;利用的不好,往往会使交流的主题涣散,学生的思维散乱,交流探究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交流的主题,形成善意的、紧扣主题的争论,在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对话中对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到这样一句:“您老喜欢打猎?”有的学生读成:您/老喜欢打猎?这时,有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不对,应该读成:您老/喜欢打猎?”“不对,你没看见书上写着:‘墙上挂着一枝猎枪吗?’,说明他常常去打猎啊!”“不是这样的,这儿的‘老’是对人的尊称”。“那我们很尊敬老师,能叫老师王老吗?”学生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我听到了孩子们学习和争论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后来,学生们一个个在课文中查找“证据”想反驳对方。真理越辩越明,一个个知识点就在这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轻松地解决了。
五、体验交流的过程,形成整合点
交流是一个过程,交流不应该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结论机械地强加给学生。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和思路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堂交流就是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体验到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且智慧地享受这样的思维交流的过程,从而学会这样的交流,自觉运用这样的交流,最后喜欢这样的交流。
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我让学生读读每段第一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有个学生说:“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有个学生说:“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有个学生说:“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的;第二次是小女孩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去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接着,我又问:“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呢?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怎样看出来?”在同学们讨论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次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从而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这样用抓住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并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由此,我不禁想到: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气氛,用人性的方法来教语文。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有交流欲望时自由、充分地交流。交流也许不是妙语如珠,也许没有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可是,在看似平实的环境中,流淌着学生思考的智慧,充满着接纳的勇气,洋溢着新知生成的喜悦……这样的课堂交流,不就是有效的吗?
【关键词】 语文课堂;交流
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着种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交流。而语文课堂上的交流与生活中的交流相比,却另外有了新的特殊意义。在语文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在特定的时空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着一定的目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内心的想法,并在倾听他人的见解时受到启发,然后产生新的想法,这样循环往复的交往活动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交流。在思维与思维的交流中,智慧的种子会悄然萌发,创新的火花也会不期然地闪现。
用好语文课上的交流,把交流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手段,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如果能科学地实施操作方略,让交流真正地落到实处,那么语文课堂不就变得更加有效了吗?
一、打开交流的窗口,点击兴奋点
语文课堂上精彩的交流场面、深刻的思维互动往往出自教师巧妙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学生的个性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方式、课堂反应上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对学生的不同需要有所把握,避免纯知识的要求遏制学生感性的交流渴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挖掘出宝贵的因素,通过精心设计和二度创作,为学生打开一个乐于交流、敢于交流的窗口,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不断整理、调整自己的见解,学会用交流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应该讲些什么内容,而且要更多地考虑怎样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怀有热情;不但要考虑该怎么说,而且要考虑学生将会怎么说。合理而有效地设计交流的场景,点击学生兴奋的关键点,时时处处想着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交流的方法。
当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而后产生自己的想法时,我们更要大张旗鼓地肯定他:这就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通过倾听、比较和辨别,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学习方法将使你终身受益!
热情洋溢的鼓励、积极互动的场景,将会有效地点击学生交流的兴奋点,形成多姿多彩的交流场景,创造出意犹未尽的交流韵味。
二、搭建交流的平台,给予支撑点
课堂交流的呈现虽然可以分布于整个教学过程,但是最有思维深度、最有对话价值的交流主要还是在知识探究阶段。所以,教师就要精心设计交流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问题的核心,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交流的场所。富有思考意义和讨论价值的问题带有强大的穿透力,又富有浓郁的情趣,能激起学生交流和探究的欲望。
一次,我们在品读《赶海》时,为了解决第四自然段与全文、与题目的关系,我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刚才读得几个自然段都和赶海有关,都很有趣,可我老是觉得第四自然段没写什么有趣的事,好像跟题目没什么关系。你们说呢?”(学生短暂沉默,但很快活跃起来)有的说:“这样叙事完整,有头有尾。”有的说:“这段描写了海边黄昏时分的美景,我觉得这也是赶海的一大乐趣!”有的说:“课文前面写赶海写得很热闹,这一段好像平静了许多。我觉得热闹是一种有趣,是一种美,平静也是一种美。所以这一段不仅不能说跟题目没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密切呢!”……
教师故意布下疑阵,装作不知,把问题推给学生,让学生来帮助教者解决面临的困惑,把教师摆在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学习合作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帮助老师,并且鼓励学生的不同意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当学生通过与组内同学的交流互动后,随之而来的全班交流就水到渠成。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学习情感不断得到激发,新见解在交流中不知不觉生成,充分体验到成功和快乐。
三、注重交流的互动,捕捉发散点
课堂教学过程是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预设”的特征。教师要努力营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交流场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关注学生在交流中的思维状态,尊重学生原生态的思维反应,寻求知识生成、扩展的发散点;在互动交流中倾听、思考、调整教学方向,打开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
一次,我们在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我让学生充分地提出问题,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喜欢一个人思考的,就让他一个人静静地想;喜欢几个人一起学的,就让他们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究。有几个孩子在研究“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人”。交流时,我让孩子们比一比谁最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有个孩子说:“他是个奸诈贪婪的人,因为他不会吹竽却骗齐宣王说会吹,骗取俸禄。”有个孩子说:“他是个会见风使舵的人,他见齐宣王好骗就想办法蒙混过关,不费吹灰之力就有固定的收入。后来他见势不妙,拔腿就跑。”有个孩子说:“他是个胆大的人。你想啊,在那时候,欺君之罪是要被砍头的,而他竟这么胆大,敢骗齐宣王的钱;他又是个心细的人,他打听到齐湣王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吹,就逃之夭夭。”又有个孩子说:“我从图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个狡猾的小人,你看,他一只眼睛斜着看,一只眼睛半眯着,嘴角歪着,一看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肯定在想:该死的齐湣王,就在我发财时来捣乱,断我的财路。”……
孩子们多能想,多能说啊,这是教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想他们所想,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多想多说的结果,长期坚持下去,他们就会张开想像的翅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地翱翔。
四、把握交流的主题,善用争论点
在学生的交流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质疑点”,这中间不乏一些耀眼的“亮点”,也会产生一些“错误点”。当“争论点”形成的时候,教师对问题方向的把握、学生对交流主体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的好,往往会出现更独特、更丰富的对话成果,使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思维涤荡,体验到交流的深层次意义,形成整堂课的闪光点;利用的不好,往往会使交流的主题涣散,学生的思维散乱,交流探究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交流的主题,形成善意的、紧扣主题的争论,在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和对话中对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时,学生读到这样一句:“您老喜欢打猎?”有的学生读成:您/老喜欢打猎?这时,有个学生立刻站起来说:“不对,应该读成:您老/喜欢打猎?”“不对,你没看见书上写着:‘墙上挂着一枝猎枪吗?’,说明他常常去打猎啊!”“不是这样的,这儿的‘老’是对人的尊称”。“那我们很尊敬老师,能叫老师王老吗?”学生们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我听到了孩子们学习和争论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后来,学生们一个个在课文中查找“证据”想反驳对方。真理越辩越明,一个个知识点就在这欢乐而激烈的辩论中轻松地解决了。
五、体验交流的过程,形成整合点
交流是一个过程,交流不应该单一地急于去追求结论,甚至把结论机械地强加给学生。良好的课堂交流状态,既是学生从不会交流到学会交流的过程,更是不同的认识和思路相互排斥、冲撞、融合、认同的过程。课堂交流就是要定位在这样的过程中,让学生在交流中不断整合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体验到交流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并且智慧地享受这样的思维交流的过程,从而学会这样的交流,自觉运用这样的交流,最后喜欢这样的交流。
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时,我让学生读读每段第一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有个学生说:“第一段是说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段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段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有个学生说:“这四句话有时间先后的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有个学生说:“第一次是小女孩无意撞上的;第二次是小女孩向他问好的;第三次是爱因斯坦专门邀请小女孩的;第四次说小女孩每次都要去爱因斯坦工作室坐坐。接着,我又问:“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这句话我们该怎样理解呢?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怎样看出来?”在同学们讨论理解的基础上,我再次让学生边读边体会,从而理解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这样用抓住主题句联系上下文比照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从整体上揣摩、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潜移默化不动声色地帮助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把握课文,并围绕要点,内化吸收,迁移发展并让吸收与倾吐、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了整体性综合训练的效果。
由此,我不禁想到:要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气氛,用人性的方法来教语文。让学生想自己所愿想,说自己所想说;让学生在有交流欲望时自由、充分地交流。交流也许不是妙语如珠,也许没有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可是,在看似平实的环境中,流淌着学生思考的智慧,充满着接纳的勇气,洋溢着新知生成的喜悦……这样的课堂交流,不就是有效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