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张 波

【机构】 山东省荣成市第十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要求在地理课上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共鸣,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知识,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是值得地理老师去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应对策略;认识;实践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指的是将课本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以现实环境为背景进行学习,帮助了解和学习世界地理知识。传统教育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完成考试即可。新课改要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以地理知识为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得基础的地理技能。
  一、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逐渐由传统的教育模式向更加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转变。尤其在地理课堂上引入教学生活化以后,课堂的内容的丰富性大大增加,教学效率较之以往有了显著提升。现阶段的初中生正处于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在这个阶段,老师若是将日常现象带入到课堂中进行教学这一方式,可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思考,提高教学效率。
  2、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初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一方面学生刚开始学习地理知识,难免会对一些季风、洋流等问题产生疑问。如果老师从生活角度出发去解释这些问题,对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初中各个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学生如果对于地理知识理解得够透彻,可将地理知识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
  3、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将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走出家门,去户外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从身边的自然现象联系到教材内容,从中国乃至世界的自然风光联系到地理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索世界的想法,帮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关注时事焦点
  地理是一门具有时效性的科目。随着世界经济和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对于初中地理教学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应紧跟时代的风向标,关注时事焦点,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例如,老师在讲世界人口总数的时候应根据最新数据和政策进行讲解。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结合当目前实际情况和教材相结合进行全面讲解。在讲到中国区域地理的时候,可结合本地发展情况进行相对应的讲解。
  2、使用多媒体教学
  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时期,常常会被一些新鲜事物所吸引。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方式,则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讲到世界各国地域特色的时候,可通过放映幻灯片的方式放映一些音频、图片及视频之类的东西来向学生介绍各地的风土人情,使学生对于教材中的枯燥文字有一个更加深刻立体的印象。老师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课堂内容的丰富性大大增加,教学效率较之以往也有了显著提升。例如,老师在讲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时候,可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时候宇宙变化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3、根据各地风俗等进行课堂教学
  地理课堂上引用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谚语、古诗和故事等为学生讲解各地区的风土人情。例如“清明时节雨纷纷”讲的是我国华南地区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清明时节多雨水。“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多指秦岭。“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指的是地壳变动。通过这种表述,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也从侧面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老师也可在课堂上讲述一些地理故事和特定节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引发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活跃课堂氛围。比老师在讲中国少数民族时,可列举如内蒙古自治区的那慕达大会和白族的“三月街”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提问,加深学生对地理文化的印象,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初中地理知识。
  4、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
  初中地理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此出发,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将课本知识点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规律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例如在进行”我国各省行政区”的问题时,老师可运用中国地图和地球仪等物品,通过指出各省市的具体位置,让学生说出该省的名称及地貌特点。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學生的记忆,活跃班级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5、组织课外活动
  初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要求学生积极实践探索。在传统教学课堂上,老师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课堂上,导致学生只学习到书本上片面的知识,知识面受到限制,所以教师在进行地理授课的过程中,可适当组织一些活动,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课本知识,更好的将生活化融入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进行爬山或野餐等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大自然的奥妙,加深学生对课本的记忆与理解,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例如教师在讲到城镇与乡村的发展状况的时候,可带领学生去农村实际考察,了解农村的发展情况,对比城镇发展,更深切地感受到两者的差距。老师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帮助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初中地理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实现初中地理生活化可拉近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实时焦点,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通过创设生活化问题情景,积极组织课外活动等方式,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 艳.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认识与实践[J].科教导刊(下旬),2018(05).
  [2]黄长明.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6(58).
  [3]万方喜.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