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演示实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思考
【作者】 杨坐君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以及受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下面我就演示实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及反思谈点个人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学科特点的要求。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属性,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已经将地理学科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明确了地理学科具有的理科属性和实验属性。实践性是地理学科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事物之精神,亲自经历实践之过程,亲自所及各种资料,才能获得感性地理知识和直接经验,获得地理信息。
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求。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有不同心理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过程中需要直观形象或经验的支持。因此,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如实验),加强学生对地理概念与地理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无论是内在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中,学生之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进行明确分工,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作实验总结,字体写得好的学生可作实验记录等,让学生广泛参加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激发学习兴趣。
3、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材“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实验活动中。先分别向一个盛有干燥的黄土块碗里加入水,黄土块遇水后变为泥浆。编者的意图是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我在教学中演示该实验后,总觉得多数学生对黄土的“土质疏松”特征不能很好地理解。故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该实验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实验器材〕松散的黄土、长满草的黄土、盛水的洒壶、升降的斜面(2块)
(二)、〔实验步骤〕:
〔演示实验1〕
把两块斜面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斜面控制在同一倾斜度(35度左右),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向两块斜面上轻轻的放上松散的黄土和长满草的黄土,让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1〕植被覆盖和裸露的黄土山坡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区别?
〔演示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同时从同一高度向这两块斜面上用洒壶喷洒水,并不断加大水量,模拟下雨,(由“小雨”到“暴雨”)要求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刚“下雨”和“雨量”不断加大时两块斜面上的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2〕黄土山坡上水土的流失与植被的覆盖和雨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3〕请两位学生把上面实验的一块斜面的倾角增加到(60度),另一块的倾角不变(35度),在两块斜面上洒些松散的黄土,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3〕坡度增加时,植被条件相同的地方水土的流失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三)、实验现象探究
〔现象1〕没有植被松散的黄土放在斜面上很容易掉下来。
〔现象2〕黄土山坡降雨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降雨时没有植被的覆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雨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
〔现象3〕当斜面的倾角增加时,水土流失加剧。
(四)、实验结论
1.学生通过以上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实验现象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关系?”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有:(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极易渗水。(2)没有植被覆盖的黄土极易水土流失。(3)黄土高原地区每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4)水土流失侵蚀形成沟谷,从而加大坡度,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3.总结:干旱和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除了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外,与黄土本身的土质疏松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很容易造成沉陷和崩塌,形成今天的梁、塬、峁等多种黄土地貌景观。
反思:
1、课程标准要求分析: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和整合,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建议。并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本实验专题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如,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植被;植被覆盖率影响水土保持;地形特征影响水土保持;降水强度影响水土保持;黄土土质以及人为破坏植被、开矿修路等影响水土保持等。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这里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问题是什么,还要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否则,学生就不能理解黄土高原环境治理的生物工程措施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杜绝过度放牧的实际意义。教材中列举了信天游和窑洞等“黄土风情”,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并引导学生解释这些民情风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解。
2、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这其中地理视角的形成,离不开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样,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是建立在对这种作用关系的遵循与尊重的基础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当地的地形、气候、土质以及人为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都有关系,黄土高原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尤其要受到关注,这对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以及区域的综合治理起着关键的作用。(2)关注基本原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倡导“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本专题涉及很多地理原理,例如,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怎样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等。这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单靠语言讲解是很苍白的,最适切的方法是进行实地观测或者进行模拟实验。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沙场和河滩,观察风与流水对砂石的搬运作用,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或者,雨后带领学生到小山上,观察不同植被覆盖率、不同坡度、不同土质状况下水土流失的状况,理解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的成因,提出防治水土流失的建议。没有这种方便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坡度、不同土质、不同植被覆盖率以及不同水流速度等条件下的流水搬运作用的模拟实验,相信这种学习过程,实效超过任何形式的讲解和多媒体演示手段。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利用直观、形象的地理实验来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课程内容中的活动建议上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模拟演示和地理调查等活动。因此,开展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对于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实现地理教学任务,巩固地理课堂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地理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实验与学生智力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02期
[2]信恒蔚;“例谈实验类探究性试题的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07期
[3]]黄端端;“论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地理实验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关键词】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对于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学开展地理实验的条件有限,以及受地理教师实验观念和能力欠缺等因素的影响,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下面我就演示实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及反思谈点个人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依据
1、学科特点的要求。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大属性,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理课程标准中已经将地理学科划归为“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明确了地理学科具有的理科属性和实验属性。实践性是地理学科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实践活动亲自感受事物之精神,亲自经历实践之过程,亲自所及各种资料,才能获得感性地理知识和直接经验,获得地理信息。
2、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求。一方面,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有不同心理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抽象逻辑思维已占相对优势,但思维过程中需要直观形象或经验的支持。因此,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材料(如实验),加强学生对地理概念与地理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无论是内在潜能、先天的素质,还是外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中,学生之间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进行明确分工,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作实验总结,字体写得好的学生可作实验记录等,让学生广泛参加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力得到最大发挥,激发学习兴趣。
3、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的能力”。
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案例: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教材“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实验活动中。先分别向一个盛有干燥的黄土块碗里加入水,黄土块遇水后变为泥浆。编者的意图是是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活动中归纳和总结出属于自己的结论。我在教学中演示该实验后,总觉得多数学生对黄土的“土质疏松”特征不能很好地理解。故此,我对该实验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就该实验的一些具体做法介绍如下,仅供大家参考。
(一)、〔实验器材〕松散的黄土、长满草的黄土、盛水的洒壶、升降的斜面(2块)
(二)、〔实验步骤〕:
〔演示实验1〕
把两块斜面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斜面控制在同一倾斜度(35度左右),然后让两位同学分别向两块斜面上轻轻的放上松散的黄土和长满草的黄土,让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1〕植被覆盖和裸露的黄土山坡的水土流失有什么区别?
〔演示实验2〕在实验1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同时从同一高度向这两块斜面上用洒壶喷洒水,并不断加大水量,模拟下雨,(由“小雨”到“暴雨”)要求学生仔细比较、观察并记录下刚“下雨”和“雨量”不断加大时两块斜面上的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2〕黄土山坡上水土的流失与植被的覆盖和雨量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演示实验3〕请两位学生把上面实验的一块斜面的倾角增加到(60度),另一块的倾角不变(35度),在两块斜面上洒些松散的黄土,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的条件和水土流失情况。
〔探究问题3〕坡度增加时,植被条件相同的地方水土的流失的情况有什么区别?
(三)、实验现象探究
〔现象1〕没有植被松散的黄土放在斜面上很容易掉下来。
〔现象2〕黄土山坡降雨时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降雨时没有植被的覆盖土地水土流失严重,雨量增加,水土流失加剧。
〔现象3〕当斜面的倾角增加时,水土流失加剧。
(四)、实验结论
1.学生通过以上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以上的实验现象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何关系?”
2.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有:(1)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极易渗水。(2)没有植被覆盖的黄土极易水土流失。(3)黄土高原地区每年降水集中且多暴雨。(4)水土流失侵蚀形成沟谷,从而加大坡度,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
3.总结:干旱和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原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而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除了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外,与黄土本身的土质疏松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极易渗水,很容易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也很容易造成沉陷和崩塌,形成今天的梁、塬、峁等多种黄土地貌景观。
反思:
1、课程标准要求分析: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将“活动建议”进行了删减和整合,新增了“围绕某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自然灾害防治、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等主题,自拟题目,撰写小论文”等活动建议。并新增了“在学习区域时,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强调科学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本实验专题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如,位置影响气候,气候影响植被;植被覆盖率影响水土保持;地形特征影响水土保持;降水强度影响水土保持;黄土土质以及人为破坏植被、开矿修路等影响水土保持等。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这里不仅要求学生知道问题是什么,还要能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否则,学生就不能理解黄土高原环境治理的生物工程措施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杜绝过度放牧的实际意义。教材中列举了信天游和窑洞等“黄土风情”,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补充,并引导学生解释这些民情风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加深学生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理解。
2、在课堂实施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关注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这其中地理视角的形成,离不开对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样,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也是建立在对这种作用关系的遵循与尊重的基础上。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当地的地形、气候、土质以及人为破坏植被、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都有关系,黄土高原地区地理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尤其要受到关注,这对有效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以及区域的综合治理起着关键的作用。(2)关注基本原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倡导“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注重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本专题涉及很多地理原理,例如,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怎样才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等。这其中蕴含的基本原理,单靠语言讲解是很苍白的,最适切的方法是进行实地观测或者进行模拟实验。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沙场和河滩,观察风与流水对砂石的搬运作用,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或者,雨后带领学生到小山上,观察不同植被覆盖率、不同坡度、不同土质状况下水土流失的状况,理解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的成因,提出防治水土流失的建议。没有这种方便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不同坡度、不同土质、不同植被覆盖率以及不同水流速度等条件下的流水搬运作用的模拟实验,相信这种学习过程,实效超过任何形式的讲解和多媒体演示手段。
3、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是一种利用直观、形象的地理实验来展现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提出“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在课程内容中的活动建议上也多处提到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模拟演示和地理调查等活动。因此,开展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对于达成地理教学目标,实现地理教学任务,巩固地理课堂知识,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地理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理实验与学生智力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02期
[2]信恒蔚;“例谈实验类探究性试题的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年07期
[3]]黄端端;“论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地理实验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