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改革创新数学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 关金龙

【机构】 新疆伊宁县巴依托海镇喀拉其塔木小学



【正文】  【摘 要】 要保证每位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激发兴趣,还要注重优化过程,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渗透思想,让每位学生感悟精神;优化训练,让每位学生夯实根基。
  【关键词】 数学课标;教学效率;策略方法;实践探索

  教育部于2011年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数学修订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但笔者自我反思和调研发现,数学教学的质量距离“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特别是越到高年级“两级分化”的现象就慢慢地显现出来。为此,近年来笔者以“数学修订课标”为指导,大胆改革创新数学教学方法,努力保证每位学生都学好数学。
  一、激发兴趣,培养热情,让每位学生喜欢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前提因素。笔者调研发现,数学教学质量徘徊不前、两级分化、难以达到“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基本目标要求的影响因素虽然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也很关键。“数学修订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学案例】教学《角》的概念时,我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钟表、墙角、张开的圆规等学习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学习生活情境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帮助学生发现、体验自己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大量数学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他们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他们从学习生活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像上例这样,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就能增添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既促进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益。“数学修订课标”要求:“数学教学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为此,笔者在实践探索中,注重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而又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数学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新知的积极主动性并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二、设置问题,优化过程,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相应学的方法的总称。笔者在实践研究中体会到,选用“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优化过程、效率倍增”。比如,通过设置问题,采用“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教会学习。
  【教学案例】教学“运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设置了“为什么赔钱了”这一问题。一天,张三去买葱,他问卖葱的:“多少钱一斤?”卖葱的说:“一元一斤”张三说:“我都卖了,不过要切开来称,从中间切,葱白每斤8角,葱叶每斤2角,卖不卖?”卖葱的一想8角加2角也是1元,就说:“卖给你了”可是她卖完了一算,自己赔了一大笔钱,你知道卖葱的为什么赔钱了吗?通过设“错”质“疑”情境的创设,学生们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弄清了“一元一斤指的是葱叶和葱白都是1元一斤”。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传统的封闭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是把所有问题解决在课内,而开放式教学则提倡把数学问题带出课外、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把知识延伸到课后,让他们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强化应用意识、渗了透节约用水的品德教育,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能力就数学核心素养就形成于这样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训练思维,渗透思想,让每位学生感悟精神
  数学思维是指学生经历系统的数学学习和利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特定情境中的问题后,通过体验、认识、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数学化地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主要体现为数学观察、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直观想象等;数学精神是指学生通过对数学的深度理解和把握,将自身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内化而形成的科学形态的数学精神和人文形态的数学精神。数学精神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精髓,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数学学科和情境,而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对于提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中所列入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等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加强“思维”训练的同时有机渗透数学精神的熏陶感染呢?我在专题研究中成功尝试了“问题情境法”,就是以“问”激思、活思,并在“思”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数学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
  【教学案例】教学《圆的认识》时,为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同圆或等圆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核心知识点,我成功设计并有效实施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各种车辆的画面,并提问学生:为什么火车、汽车、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辆的轮子都是圆形的而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或椭圆形呢?这样设计学生十分熟悉的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了起来。我趁势先启发学生猜测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接着我通过演示课件来验证学生的猜测。这样通过问题情境、想象猜测、设问深思、演示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既有效引领学生将圆与正方形、长方形、椭圆等核心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学习,从中体会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又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等现代数学思想或数学精神。
  四、创新设计,优化训练,让每位学生夯实根基
  “数学修订课标”指出:要“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特别是小学数学是“基础的基础”,其中的概念、法则、公式等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学牢,这就需要通过设计练习来加深理解、熟练运用。那么,如何设计练习,既能有效训练数学“四基”,又能发展数学思维和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笔者的实践探索是:针对农村小学生数学学习相对滞后的实际,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在“紧扣课本,体现基础性;抓住重点,体现针对性;联系生活,体现应用性;循序渐进,体现层次性”的同时,还要做到“设计新颖,体现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农村的小学生,既能整体夯实数学基础、提升数学学习能力,又能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和动力。
  【教学案例】教学《位置》结束新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游戏性练习:猫抓老鼠,首先用数学对表示出猫和老鼠现在的位置,然后伴随着急促的脚步声,老鼠在逃跑,猫再追赶,学生也在不停地喊:老鼠跑到(4,3)的位置了,猫快往西方追赶,快快,老鼠又跑到(6,3)的位置去了。学生们就像一个个猫在应用数学知识抓老鼠一样,个个精神抖擞、兴趣盎然。通过这样的数学练习活动把学习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掌握知识,在完成练习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起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要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徘徊不前、两级分化、难以达到“数学修订课标”提出的基本目标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既要多方下手,更要“抓住重点,击中要害”,首先要着力于解决“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问题,同时也要注重设置问题、优化过程,让每位学生学会学习;训练思维、渗透思想,让每位学生感悟精神;创新设计、优化训练,让每位学生夯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