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三论”探究
【作者】 甄君峰
【机构】 新疆库尔勒市哈拉玉宫乡中学
【正文】 【摘 要】 由于其浩如烟海的作品和对学生终生品德素养的影响,初中语文的教学一直备受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推进到“决战课堂、聚焦教学”的今天,提高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焦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知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人生的阅历:他们阅读的文章塑造了对世界的认识,他们学到的分析视角影响了看待问题的方式,他们对文字表达决定了日后与人交流的水准……
教育改革草案对于教师教学提出了“有效”的要求,“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他们多数是笼统的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和评价,针对具体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还不够完善。通过实践,我们看到,但是,原本的单一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标准的需求。因此,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系统化培养。在此,我以社会学分析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与大家共勉。
首先,系统论。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我把课堂看作是一个系统,知识、学生、氛围、教师都是这个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的整体。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一个不经意的表现也许恰恰反映了他的学习状态并迅速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场域”,对周围的学生产生影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结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及时把握课堂上学生状态和学习氛围的变化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初中语文知识内容相对于高中无论是难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一定拓展的情况下,教师作为这个课堂的领导者,通过察觉课堂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系统功能1加1大于2的效果。
其次,信息论。所有信息系统都可归纳成如下模型来研究它的基本规律:信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宿。其中信息的源泉或产生待传送的信息的实体,课堂上就是我们教师;编码器是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它使信源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适于信道传送的信号,在教学中我们就是把语文书本上的知识和文学的素养经过教师的编码传到学生的耳中;信宿则是传送信息的通道,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的信道已经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述和板书,还有各种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辅助系统;译码器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我们的学生动用自己的思考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为自己的技能;信宿是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一个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除了选择信道和设计其附属设施外,主要工作也就是设计编译码器。如果把讲课的过程看成一个信息传授的过程,那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提高课堂这个信息通路的有效性,除了运用合理的表达渠道(语言的选择、课件的制作等等),主要的设计编码器的工作也就是教师组织自己教学内容的工作。以杜甫古诗《望岳》为例,就是如何把诗中的思想最平实易懂地表达出来,采用何种方法来讲授这首诗,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最后,控制论。自从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这里的“控制”和我们日常所说的“控制”不同,他是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他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中学语文的课堂上,我最重视的一点就是反馈,学生的反应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射,也是寻找问题寻求提高的主要依据。获得反馈,有很多方法,学生的一个迷茫的眼神、撸头发的小动作,皱眉头等等都是学习效果的反馈,我常用的有一个近年来承受众多批评的方法——提问,往往能够得到最多的反馈,而以此做出的调整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问本身没有错,只要合理运用会给我们提高很多新的方向。将控制论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教师去控制课堂,这是与控制论的初衷相违背的,课堂的主题永远是学生。我们运用控制论来强调的是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无论是课上和课下,多交流,多观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会提高。
通过引入社会学“三论”,在其动态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上指导课堂教学,确实使我感到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活力。实践证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教学项目,通过与各个领域理论的结合焕发出盈盈不穷的光芒,通过“三论”的引用,我们可以看到还有更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等待我们挖掘和探讨。
【关键词】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有效教学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知道,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且,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人生的阅历:他们阅读的文章塑造了对世界的认识,他们学到的分析视角影响了看待问题的方式,他们对文字表达决定了日后与人交流的水准……
教育改革草案对于教师教学提出了“有效”的要求,“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更是教育事业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话题之一。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多方面的探讨,他们多数是笼统的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和评价,针对具体的初中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还不够完善。通过实践,我们看到,但是,原本的单一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标准的需求。因此,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系统化培养。在此,我以社会学分析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对初中语文有效教学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还不错的效果,与大家共勉。
首先,系统论。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大至渺茫的宇宙,小至微观的原子,一粒种子、一群蜜蜂、一台机器、一个工厂、一个学会团体……都是系统,整个世界就是系统的集合。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我把课堂看作是一个系统,知识、学生、氛围、教师都是这个系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的整体。系统的每一个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一个不经意的表现也许恰恰反映了他的学习状态并迅速在他的周围形成一个“场域”,对周围的学生产生影响,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影响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结果,一个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会影响到整个课堂的学习效率。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及时把握课堂上学生状态和学习氛围的变化并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初中语文知识内容相对于高中无论是难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有一定拓展的情况下,教师作为这个课堂的领导者,通过察觉课堂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并及时作出调整,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真正做到系统功能1加1大于2的效果。
其次,信息论。所有信息系统都可归纳成如下模型来研究它的基本规律:信源→编码器→信道→译码器→信宿。其中信息的源泉或产生待传送的信息的实体,课堂上就是我们教师;编码器是在信息论中是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它使信源输出的信号转换成适于信道传送的信号,在教学中我们就是把语文书本上的知识和文学的素养经过教师的编码传到学生的耳中;信宿则是传送信息的通道,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中的信道已经不仅仅是教师的讲述和板书,还有各种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辅助系统;译码器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我们的学生动用自己的思考把教师传授的知识掌握为自己的技能;信宿是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也就是我们的学生。一个信息系统的有效性,除了选择信道和设计其附属设施外,主要工作也就是设计编译码器。如果把讲课的过程看成一个信息传授的过程,那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提高课堂这个信息通路的有效性,除了运用合理的表达渠道(语言的选择、课件的制作等等),主要的设计编码器的工作也就是教师组织自己教学内容的工作。以杜甫古诗《望岳》为例,就是如何把诗中的思想最平实易懂地表达出来,采用何种方法来讲授这首诗,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最后,控制论。自从1948 年诺伯特·维纳发表了著名的《控制论——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一书以来,控制论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几乎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在控制论中,“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这里的“控制”和我们日常所说的“控制”不同,他是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的。信息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通俗他说,信息反馈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中学语文的课堂上,我最重视的一点就是反馈,学生的反应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射,也是寻找问题寻求提高的主要依据。获得反馈,有很多方法,学生的一个迷茫的眼神、撸头发的小动作,皱眉头等等都是学习效果的反馈,我常用的有一个近年来承受众多批评的方法——提问,往往能够得到最多的反馈,而以此做出的调整往往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问本身没有错,只要合理运用会给我们提高很多新的方向。将控制论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教师去控制课堂,这是与控制论的初衷相违背的,课堂的主题永远是学生。我们运用控制论来强调的是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无论是课上和课下,多交流,多观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会提高。
通过引入社会学“三论”,在其动态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上指导课堂教学,确实使我感到的语文教学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无尽的活力。实践证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一个兼容并包的教学项目,通过与各个领域理论的结合焕发出盈盈不穷的光芒,通过“三论”的引用,我们可以看到还有更多的教学理论和方法等待我们挖掘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