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作者】 许 侠

【机构】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丁里镇郝桥小学



【正文】【摘 要】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言发展能力的重要尺度,也是反映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主要标杆之一。作文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相对于情感教育,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情感教育;语文素养;方法;策略

  写作是语文课程标准五个板块中的重要一环,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作文普遍有一种惧怕的心理。主要表现在:1.缺少写作的素材,内容空洞。2.语言贫乏,且组织语言的能力较差。3.缺乏想象力。4.假话,空话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诸多问题,可以说是学生惧怕,老师也倍感棘手。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以期对同行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以读悟情,积累写作素材
  坚持朗读悟情感,在阅读中学习文字表达。语言文字的功夫是最难教的。在日常教学中,关注句子,进行细致的品词赏句,让学生感悟到用词的妙处和好处,还远远不够,还要让学生每天坚持朗读,甚至背诵,读着读着、背着背着,文字也就内化到学生的表达里去。
  首先要坚持把课本里要求背诵的经典段落烂熟于心。学习过程中,不断朗读,每天语文课前也要坚持朗读。在朗读中达到背诵,而不是单纯为了背诵,在背诵中不断积累语言。然后倡导在日记、作文里尝试运用,讲评时侧重学生语言表达妙处的推敲和涵咏。在学课文中,学语言,用语言。
  其次,朗读名家经典。启动“名家经典阅读周”活动,让学生自选一位自己喜欢的名家,选取名家的十几篇文章,每天坚持朗读,一直坚持朗读一周。周末布置仿写作文,仿照自己喜欢名家的文章,自己写一篇文章。让语言文字逐步吸纳、进入、融化到学生的语言系统里,学生的语言功底自然得到提高。朗读多了,学生自然会对名家的特点有所了解,比如,鲁迅的冷峻,林海音的细腻,萧红俏皮,老舍通俗明白的北京味等,时间长了语言自然染上名家的味道。
  另外就是把学生带入整本书的海洋里,开展海量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素养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是靠自己读出来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鲁迅也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多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才能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开展海量阅读,不仅可以使孩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强实践,激发情感表达
  实践是一切理论的基础,小学生缺乏实践积累,无法想象作文题目中的故事情节和思想发展。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人物,观察事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时观察不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从而通过不观察不同的事物,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中观察其他小组的某位同学,包括外貌、说话的表情、穿着打扮等等。并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提交一份关于描写某位同学的段落,让其他组的学生一起猜测描写的同学是谁。以此既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细心观察的能力。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里是对写作方法提出的具体要求。“独特感受”就是指自己独有的而别人没有的感受,这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感受。教育不是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吗?这种“独特感受”就是作文创新意识的诠释。关于作文教学新理念的阐述,为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具体操作上还是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
  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情感和实践性的学习科目,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并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见到成效的。因此,教师应在作文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化的实践元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完成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可以为学生定期开展一些作文实践活动,带给他们一些创作灵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写作技巧。
  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一些作文赏析活动,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来认识到自身创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汲取优秀作品的经验来提高自身的创作水平。还可以开展一些相应的作文竞赛活动,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一些具有学习价值的生活主题,让他们根据主题自由发挥来进行作文创作,在作文竞赛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作品在课堂上与同学一同进行欣赏,在赏析的同时既能让该创作的同学认识自身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同学引以为鉴。最后,还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展开阅读活动或故事叙述活动,这加强了作文教学的有趣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通过作文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利用这种丰富性、多样性的活动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提高他们的作文创作水平。
  三、加强指导,提高写作能力
  1.写作过程中的引导培养。
  首先,积极营造氛围,激扬写作热情。教师要时刻保障学生的思维情感是积极的,有愿意主动表达和展现自我的念头。如教师可以设置必要的主题,营造合理的情景氛围让小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去观察对比自然与生活事物,并通过适时参加社会活动与角色扮演,让学生对社会现象与特点话题保持一定的关注度,有助于他们积累相关言语表达内容。
  其次,催化思维活性,增加写作热情。中年级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和提升,首先要攻克的难关就是语言,而语言的产生其实需要依靠个体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中年级小学生在思维上更加活跃和发散,能够在作文中反映出自己的思维波动与内心情感。
  第三,释放综合能力,提高写作热情。教师应通过有利方式来开发小学生的综合潜能,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耳听目视等感官能力,还应包括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情感控制能力等。教师在引导小学生释放个体能力促进作文起步的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多想善言,能观会道,不断积累写作的乐趣。
  第四,展示个体成长,延续写作热情。人类作为群居性社会成员,是愿意积极表现自己,赢得更多人关注和认可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作文起步教学中,应勤于观察小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在作文中表现亮眼的闪光点,都应该及时分享出来给予表扬与鼓励。教师适时的展示与鼓励能够让小学生激发出更大的写作动力。
  2.课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丰富掌握的写作素材,写作素材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基础,主要分为事物素材和情感素材两方面内容。写作素材通常来源于生活之中,因此,教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过程,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获得写作灵感,这样才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表达自身的真实情感,作文也将更加富有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发现”为主题展开作文创作,语文教材中也有很多包含生活素材的文学作品,教师是要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学习和借鉴,从而更好的对生活事物进行观察,丰富自身的所感所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经历才能够确保写作内容更加自然和真实,学生的作文就变成了自然的情感流露,而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凑字数。最后,教师要注重及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能够将积累的素材合理的串联起来做到学有所用。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要思考和探索在课堂上正确开展作文教学的规范方法,提高他们的作文写作水平,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教学中建议教师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写作素材;加强实践,激发学生情感表达;加强作文指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学生将阅读、实践、构建和练习相结合,促使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郑磊;浅析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年11期
  [2]蔺占元;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0年01期
  [3]刘勇;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5期
  [4]张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途径[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