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立足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者】 林志斌
【机构】 四川省西昌市第四小学
【正文】 【摘 要】 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着眼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和自主个性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自主学习是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因此重视自主学习的指导和组织,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关键词】 创设情境;注重兴趣;重视经验和体会;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给孩子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即: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方法比让学生死记答案要好。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呢?本文就小学数学课改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以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
教师四十分钟的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四十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长久集中,只有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象魔术大师般的变幻手法,始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才能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我们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能光为兴趣而创设情景,问题情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逻辑关系。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景——《老人与猴子》。老人早餐时分给猴子一个饼的一半,猴子嫌少;午餐时老人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四分之二,猴子高兴了,还想多要;晚餐时老人又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八分之四,猴子高兴得跳起来……学生听故事兴趣盎然,纷纷对猴子发表评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评论的结论进行一步步验证,从而达到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这时每位同学都想赶快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无形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到新课上,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
因此,只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大脑皮层轮换兴奋,学生大脑的无意识领域的潜能才能充分调动,我们平时所讲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能得到解决。
三、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会,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更不是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信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材中的许多例题、插图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例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中给出“小猴吃桃”图。这样一幅简单的连环画,却可以引发学生的许多理解。有学生认为“有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盘中有两个桃,第二只小猴盘中有一个桃,第三只小猴盘中没有桃,可以用0来表示”;有学生认为“有一只小猴,本来盘中有两个桃,吃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盘中就没有桃了,所以用0来表示”;还有的学生认为“猴妈妈给三只小猴每人三个桃,第一只小猴吃了1个,还剩2个;第二只小猴吃了2个,还剩1个;第三只小猴都吃了,盘中没有桃了,就用0表示”;等等。这样学生在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义,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关键词】 创设情境;注重兴趣;重视经验和体会;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数学作为儿童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课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新的课程理念也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课程改革对学优生来讲,是给了他们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发展能力的空间;但对学困生而言,他们却在获得发展自由度的同时无所适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给孩子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即:交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技巧和方法比让学生死记答案要好。那么,怎样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呢?本文就小学数学课改后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以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
二、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小主人
教师四十分钟的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前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诱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言,四十分钟内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长久集中,只有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象魔术大师般的变幻手法,始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才能保持一个相对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提高。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我们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创设问题情景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不能光为兴趣而创设情景,问题情景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逻辑关系。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根据教学重点,设计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又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景——《老人与猴子》。老人早餐时分给猴子一个饼的一半,猴子嫌少;午餐时老人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四分之二,猴子高兴了,还想多要;晚餐时老人又分给猴子一个饼的八分之四,猴子高兴得跳起来……学生听故事兴趣盎然,纷纷对猴子发表评论,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对评论的结论进行一步步验证,从而达到对知识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这时每位同学都想赶快知道正确的答案,这样无形中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到新课上,思维进入了最佳状态。
因此,只有兴趣,才能使学生大脑皮层轮换兴奋,学生大脑的无意识领域的潜能才能充分调动,我们平时所讲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能得到解决。
三、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会,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更不是学生原有知识的重复过程,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为0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和信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教材中的许多例题、插图都可以给学生提供多个信息,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例如,教学“0的认识”一课,教材中给出“小猴吃桃”图。这样一幅简单的连环画,却可以引发学生的许多理解。有学生认为“有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盘中有两个桃,第二只小猴盘中有一个桃,第三只小猴盘中没有桃,可以用0来表示”;有学生认为“有一只小猴,本来盘中有两个桃,吃了一个,还剩一个;又吃了一个,盘中就没有桃了,所以用0来表示”;还有的学生认为“猴妈妈给三只小猴每人三个桃,第一只小猴吃了1个,还剩2个;第二只小猴吃了2个,还剩1个;第三只小猴都吃了,盘中没有桃了,就用0表示”;等等。这样学生在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义,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比教师直接讲授要好得多。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