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有效的运用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点进行教学
【作者】 张灵莉
【机构】 新疆伊宁市第十九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能否正确设定课堂教学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起点太高,就会使学生学得吃力,无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起点太低则可能因为没有挑战性而使学生厌倦,课堂教学耗时低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在找准学生现有知识起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关注;学习起点;有效运用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越来越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很多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的走进课堂,成了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在找准学生现有知识起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有效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效运用课前调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和物都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相同。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出跟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例如笔者在教学“植树问题”这一内容时,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你们画过线段图吗?(我们用画线段图来解决应用题)如果一条小路长100米要怎么画?(可以用任意长的一小段来表示100米)怎样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呢?(可以不量大概分的差不多一样长就可以了)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知道他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的不同方法。所以,笔者在教学“植树问题”这一内容时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画线段图来找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段:棵数=间隔数的三种规律。
二、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加强数学知识迁移
1、设计课前练习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能干,自己比别人会做得多。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和新内容有关的课前练习。只要学生发现这些题以前没有教过,为了显示自己能干,就会想尽办法,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题,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笔者先课件出示复习题:修一条长2800米的道路,第一小队每天能修180米,第二小队每天能修220米,如果两队和修,几天能修完?学生马上就会列出2800÷(180+220)=7天。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说出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效率用除法计算,即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知道学生已经会解决整数中的求工作效率的问题。确定了学生的这一知识起点,笔者就选择了替换复习题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的学习方法,既把复习题换成:一条道路,第一小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第二小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两题进行比较,路的总长,复习题中,2800米,例题中,不知道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复习题中,180米和220米,例题中,1÷12=1/12和1,1÷18=1/18。所以解决例题应列成1÷(1/12+1/18)=7.2天。学生很轻松的就掌握了比较难理解的工程问题。
2、在谈话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当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和老师的时候,他们非常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他们会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毫无保留的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这既巩固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激励了其他的同学。因此,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可以在课上设计一些跟新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的去说,去表达,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讲述,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知识起点,抓住本节课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势要求学生们继续研究,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时,安排了这样的课前导入:
师:今天我们大家来做个游戏,游戏的题目叫“比比谁最快”。这里有21个分数,每个同学抽一个后把它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写在这张卡片的背面,写好后把卡片按先后顺序贴在黑板上。看谁最快。同学们都把自己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后。
师:前面这三位同学是最棒的,他们只用了不到10秒的时间就完成了。笔者的话音刚落,在后完成的同学就大声抗议:“不公平!他们的简单!”
师:为什么?
观察原分数:前三个分别是1/50,3/20,,4/25,后三个分别是1/33,2/17,1/39,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前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00的因数,后三个分数的分母不是100的因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也除不尽。
师:现在你们不但能把分母是100的因数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还知道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有时会除不完,太棒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分数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此教学环节,笔者准确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考虑学生爱自我表现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时,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知识点提前,上课开始就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说出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在化成百分数。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收获,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学。
3、在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实践动手操作是教学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自己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扇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时,可以给每一小组提供1要吸管、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纸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做角,并说说对角有哪些认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呈现出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师从中寻找到真正的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能紧扣学生的需求。
三、有效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学习起点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是一张白纸。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已经有了很多的非正规学习经验,已有了不少的日常概念。在学习某一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已有了特定的自我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可能这种想法不一定科学,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深刻。但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自身经验,并将其“转换”“处理”成系统科学的数学知识。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学“折扣”这一节内容时,从学生熟悉的逛街买衣服的生活事例入手,让学生讲讲有关折扣的知识,来了解学生对折扣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已掌握的如果一件衣服原价100元,商家打八折我们就付80元钱,打七五折就付75元钱,来引出“折扣”与分数和百分数的关系,即八折转化成分数是4/5,转化成百分数是80%,七五折转化成分数是3/4,转化成百分数是75%。最后,笔者出示了几张写着折扣的衣服上的真实吊牌,请同学观察后回答,从这几张吊牌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最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平常从不爱举手发言的张自泉竟然指着一张写着原价200元,打五折的吊牌争着说道“这件衣服如果现在去买才是原价的1/2,只需要付100元钱”。这样的教学活动,笔者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折扣的知识,使学生建立对“折扣”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教师像艺术家一样精心设计、尽情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关注;学习起点;有效运用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越来越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教学效率,很多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的走进课堂,成了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与调整,做到“以学定教”。只有在找准学生现有知识起点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如何有效的运用学生的学习起点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效运用课前调查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和物都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相同。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提出跟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确定他们的学习起点。例如笔者在教学“植树问题”这一内容时,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你们画过线段图吗?(我们用画线段图来解决应用题)如果一条小路长100米要怎么画?(可以用任意长的一小段来表示100米)怎样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呢?(可以不量大概分的差不多一样长就可以了)通过学生的回答,笔者知道他们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解决植树问题的不同方法。所以,笔者在教学“植树问题”这一内容时就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画线段图来找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段:棵数=间隔数的三种规律。
二、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加强数学知识迁移
1、设计课前练习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自己比别人能干,自己比别人会做得多。因此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和新内容有关的课前练习。只要学生发现这些题以前没有教过,为了显示自己能干,就会想尽办法,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题,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笔者先课件出示复习题:修一条长2800米的道路,第一小队每天能修180米,第二小队每天能修220米,如果两队和修,几天能修完?学生马上就会列出2800÷(180+220)=7天。接着笔者引导学生说出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求工作效率用除法计算,即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知道学生已经会解决整数中的求工作效率的问题。确定了学生的这一知识起点,笔者就选择了替换复习题中的已知条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完成的学习方法,既把复习题换成:一条道路,第一小队单独修,12天能修完,第二小队单独修,18天才能修完。两队合修,多少天能修完?两题进行比较,路的总长,复习题中,2800米,例题中,不知道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复习题中,180米和220米,例题中,1÷12=1/12和1,1÷18=1/18。所以解决例题应列成1÷(1/12+1/18)=7.2天。学生很轻松的就掌握了比较难理解的工程问题。
2、在谈话中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当学生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告诉同学和老师的时候,他们非常享受,享受学习给自己带来的骄傲,并且他们会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掌握知识的毫无保留的讲给老师和同学听。这既巩固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激励了其他的同学。因此,对于某些教学内容,可以在课上设计一些跟新知识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大胆的去说,去表达,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讲述,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知识起点,抓住本节课内容的核心问题,以问题的形势要求学生们继续研究,解决问题。例如:笔者在教学把分数化成百分数时,安排了这样的课前导入:
师:今天我们大家来做个游戏,游戏的题目叫“比比谁最快”。这里有21个分数,每个同学抽一个后把它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把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写在这张卡片的背面,写好后把卡片按先后顺序贴在黑板上。看谁最快。同学们都把自己的卡片贴在黑板上后。
师:前面这三位同学是最棒的,他们只用了不到10秒的时间就完成了。笔者的话音刚落,在后完成的同学就大声抗议:“不公平!他们的简单!”
师:为什么?
观察原分数:前三个分别是1/50,3/20,,4/25,后三个分别是1/33,2/17,1/39,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前三个分数的分母都是100的因数,后三个分数的分母不是100的因数,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也除不尽。
师:现在你们不但能把分母是100的因数的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还知道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有时会除不完,太棒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分数很多,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
此教学环节,笔者准确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起点,考虑学生爱自我表现的个性特点。开展教学时,调整了教学的顺序,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这一知识点提前,上课开始就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说出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在化成百分数。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要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有收获,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学。
3、在活动中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
实践动手操作是教学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自己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更能体现出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有些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活动来寻找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扇形统计图”这一节内容时,可以给每一小组提供1要吸管、两根小棒、一张圆形纸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做角,并说说对角有哪些认识,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呈现出他原有的知识水平,教师从中寻找到真正的教学起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能紧扣学生的需求。
三、有效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握学习起点进行课堂教学
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不是一张白纸。即便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也已经有了很多的非正规学习经验,已有了不少的日常概念。在学习某一知识内容之前,学生已有了特定的自我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可能这种想法不一定科学,不一定全面,不一定深刻。但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自身经验,并将其“转换”“处理”成系统科学的数学知识。即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起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学“折扣”这一节内容时,从学生熟悉的逛街买衣服的生活事例入手,让学生讲讲有关折扣的知识,来了解学生对折扣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学生已掌握的如果一件衣服原价100元,商家打八折我们就付80元钱,打七五折就付75元钱,来引出“折扣”与分数和百分数的关系,即八折转化成分数是4/5,转化成百分数是80%,七五折转化成分数是3/4,转化成百分数是75%。最后,笔者出示了几张写着折扣的衣服上的真实吊牌,请同学观察后回答,从这几张吊牌上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争着抢着说。最让笔者感到意外的是平常从不爱举手发言的张自泉竟然指着一张写着原价200元,打五折的吊牌争着说道“这件衣服如果现在去买才是原价的1/2,只需要付100元钱”。这样的教学活动,笔者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通过展示学生生活中获得的有关折扣的知识,使学生建立对“折扣”的理解。
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广大教师像艺术家一样精心设计、尽情投入。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确定每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