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创设情境,让音乐教学生机盎然
【作者】 张丽华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朝阳中学
【正文】 【摘 要】 音乐教学中,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让课堂由“静”(学生静听)到“动”(学生活动),创设情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情境;音乐情感;音乐教学
《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艺术,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要使学生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创设情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地步。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进行音乐情感化教学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实行民主教学,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舒心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微笑是教师亲近学生最好的“法宝”,微笑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尽量“走近”学生,和同学共同参与歌舞表演、音乐游戏中,消除学生对老师的距离感。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这里举一个反面案例:一节音乐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大浪淘沙》,教师问:“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一学生抢答道:“像天空中乱云翻滚”。教师听罢,脸色一沉讥讽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曲名是什么,大浪淘沙!难道乱云也可以淘沙吗?信口开河,胡诌八扯......”。如此的言语如何能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给学生以肯定性评价,对于回答较差的同学,尽量不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更不能嘲笑讥讽。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交融,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1、通过图片创设情境
音乐欣赏是一种听觉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那么在欣赏的过程中利用图片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通过出示元宵节、端午节舞龙灯、赛龙舟等民间欢度节日的图片,先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放音乐,通过这些图片及大幅的特写镜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联系,感受各种音响、乐器声的特点,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体会“金蛇狂舞”的欢腾、热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图片、语言、音乐及学生的联想都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也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2、利用舞蹈、旋律创设情境
《乐记——师乙篇》中记载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充分说明舞蹈教学在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欣赏《瑶族舞曲》,在欣赏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选择第一音乐主题的情绪,学生选择优美抒情,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瑶族姑娘的翩翩起舞,并且让跃跃欲试的女同学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律动,还可以自由的舞蹈、活动。男同学则轻轻敲打击乐配伴奏。第二主题热烈欢迎,像是小伙子热情奔放的敲打瑶族长鼓,加入姑娘们的行列。这时就请男同学做拍掌拍腿的律动,表现一番,因男同学动作比较笨拙,所以可以由女同学引导男同学大家共同律动。这样这种欢乐热烈的气氛很容易形成了。如此的因势利导,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感受音乐,领略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
3、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
电教媒体进入音乐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使抽象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化,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使零乱的知识变得条理化。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时间也增大容量。如:欣赏《春江花月夜》只是一首古曲,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并且了解我国常见的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那么在欣赏的过程中仅仅靠教师讲解学生听音乐是不够的,而且会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音乐感受,这时我们就应运用电教手段来丰富课堂、创设情境,在欣赏中,先配上有标题的幻灯片,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音乐分为哪几个段落,为总体的欣赏做一个铺垫,然后播放相应的风光电视画面,将月夜美景、一江春水、花影的摇曳,江楼的钟楼、江水拍岸、渔人的欢歌等画面同各段音乐的标题作一个联系,边欣赏音乐边感受画面,如此这般“耳闻目睹”就把抽象的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进而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通过电视画面展示各种乐器及听辨音色、观察演奏方法等。直观得让学生加以理解、记忆,会比出示挂图、空讲、效果更好,并且印象深刻。
4、通过由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为其接受,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通过讲故事介绍作品来创设情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欣赏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感受音乐。例如: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和《二泉映月》。在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时,通过向学生介绍贝多芬的坎坷的经历和失聪后的顽强不息,以及他对生命、生活的顽强抗争,并且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坚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体会那震撼人心的命运的敲门声。在欣赏《二泉映月》时,向学生介绍作者阿炳,他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黑暗社会里,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又是私生子,受尽世人的嘲弄。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不消沉,用音乐来控诉社会黑暗,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如此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对《二泉映月》这如泣如诉的音乐理解就更深了一层。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审美情趣。
5、利用器乐创设情境
器乐进课堂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艺术才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对提高中学生感受歌曲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歌曲《送别》,上课后,教师站在窗前,手持竖笛对着窗外吹奏送别的曲调,这样就先入为主,给学生创设了一幅友人离别的忧伤图景,然后再感受曲子的忧伤情绪,歌曲的调式特点,及其创作背景等等,在学完歌曲后,拿出碰铃、提琴,分别请同学们演奏,进一步感受依依惜别的场景。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个良好意境,学生才能更好参与其中,“声从情发”,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学生进入情感的意境,受到艺术感染,才能真正起到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优化音乐课堂,让学生焕发活力 《通俗歌曲》 2015年11期
[2]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教育科研》 2018年11期
【关键词】 情境;音乐情感;音乐教学
《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音乐是最具有情感性的艺术,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要使学生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创设情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被调动起来。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景、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地步。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气氛,进行音乐情感化教学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采取开放式的教学,实行民主教学,努力创设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舒心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微笑是教师亲近学生最好的“法宝”,微笑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尽量“走近”学生,和同学共同参与歌舞表演、音乐游戏中,消除学生对老师的距离感。其次,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学生、积极的评价学生。这里举一个反面案例:一节音乐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大浪淘沙》,教师问:“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一学生抢答道:“像天空中乱云翻滚”。教师听罢,脸色一沉讥讽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曲名是什么,大浪淘沙!难道乱云也可以淘沙吗?信口开河,胡诌八扯......”。如此的言语如何能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给学生以肯定性评价,对于回答较差的同学,尽量不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更不能嘲笑讥讽。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达到交融,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升华。
二、音乐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1、通过图片创设情境
音乐欣赏是一种听觉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识过程。那么在欣赏的过程中利用图片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例如: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通过出示元宵节、端午节舞龙灯、赛龙舟等民间欢度节日的图片,先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然后再放音乐,通过这些图片及大幅的特写镜头,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联系,感受各种音响、乐器声的特点,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体会“金蛇狂舞”的欢腾、热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把图片、语言、音乐及学生的联想都结合起来,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欣赏音乐的水平,也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
2、利用舞蹈、旋律创设情境
《乐记——师乙篇》中记载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充分说明舞蹈教学在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欣赏《瑶族舞曲》,在欣赏的过程中,先让学生选择第一音乐主题的情绪,学生选择优美抒情,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瑶族姑娘的翩翩起舞,并且让跃跃欲试的女同学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律动,还可以自由的舞蹈、活动。男同学则轻轻敲打击乐配伴奏。第二主题热烈欢迎,像是小伙子热情奔放的敲打瑶族长鼓,加入姑娘们的行列。这时就请男同学做拍掌拍腿的律动,表现一番,因男同学动作比较笨拙,所以可以由女同学引导男同学大家共同律动。这样这种欢乐热烈的气氛很容易形成了。如此的因势利导,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主动感受音乐,领略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
3、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来创设情境
电教媒体进入音乐课堂,辅助音乐教学,使抽象音乐理论形象化,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变得直观具体化,使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使零乱的知识变得条理化。同时,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时间也增大容量。如:欣赏《春江花月夜》只是一首古曲,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并且了解我国常见的民族乐器。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那么在欣赏的过程中仅仅靠教师讲解学生听音乐是不够的,而且会显得苍白无力,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音乐感受,这时我们就应运用电教手段来丰富课堂、创设情境,在欣赏中,先配上有标题的幻灯片,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音乐分为哪几个段落,为总体的欣赏做一个铺垫,然后播放相应的风光电视画面,将月夜美景、一江春水、花影的摇曳,江楼的钟楼、江水拍岸、渔人的欢歌等画面同各段音乐的标题作一个联系,边欣赏音乐边感受画面,如此这般“耳闻目睹”就把抽象的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进而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通过电视画面展示各种乐器及听辨音色、观察演奏方法等。直观得让学生加以理解、记忆,会比出示挂图、空讲、效果更好,并且印象深刻。
4、通过由故事引入创设情境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为其接受,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通过讲故事介绍作品来创设情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欣赏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感受音乐。例如: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和《二泉映月》。在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时,通过向学生介绍贝多芬的坎坷的经历和失聪后的顽强不息,以及他对生命、生活的顽强抗争,并且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惊世骇俗的作品,使学生体会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坚决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体会那震撼人心的命运的敲门声。在欣赏《二泉映月》时,向学生介绍作者阿炳,他生活在一个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黑暗社会里,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且又是私生子,受尽世人的嘲弄。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不消沉,用音乐来控诉社会黑暗,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如此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对《二泉映月》这如泣如诉的音乐理解就更深了一层。拓宽了学生知识面,提高了审美情趣。
5、利用器乐创设情境
器乐进课堂对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艺术才华,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对提高中学生感受歌曲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歌曲《送别》,上课后,教师站在窗前,手持竖笛对着窗外吹奏送别的曲调,这样就先入为主,给学生创设了一幅友人离别的忧伤图景,然后再感受曲子的忧伤情绪,歌曲的调式特点,及其创作背景等等,在学完歌曲后,拿出碰铃、提琴,分别请同学们演奏,进一步感受依依惜别的场景。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个良好意境,学生才能更好参与其中,“声从情发”,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学生进入情感的意境,受到艺术感染,才能真正起到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优化音乐课堂,让学生焕发活力 《通俗歌曲》 2015年11期
[2]构建生态音乐课堂 促进有效课堂教学 《教育科研》 201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