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走出小学生作文教学的预设误区
【作者】 秦 芸
【机构】 新疆伊犁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农田村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既需要课下的精心预设,又少不了课上的精彩生成,预设太广,生成无效,预设太死,生成单一,预设太高,生成无望,预设太直,生成平淡。因此需要教师智慧处理,有条理地进行预设,生成活力和精彩的作文课堂,让学生爱上写作,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预设;生成;误区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环节,离开预设,生成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成,预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说,课堂就是在预设中生成、发展,在生成中拓展、升华的。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立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角度,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整合各阶段的作文目标,这就为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开创了广阔的空间,给课堂的生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虽然《课程标准》为解决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训练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由于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课堂生成,对预设与生成的本质上存在认知偏颇,以及对二者关系把握不当,致使一些课堂出现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倾向,严重制约着作文“瓶颈”的突破,具体表现为:
一、预设太广,生成无效
作文是一项听、说、读、写综合练习,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广阔的拓展空间。一堂作文课的预设应有所侧重,切忌面面俱到,任何一个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成功地完成一次作文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许多教师为体现作文教学的完整性,一节课上安排了看、说、读、写、议、改等内容,学生们只好疲于奔命。学生习作时,连“真相”都未弄清,就被点名“提审”;刚让个别学生“坦白”一番,又被带入“写道”;仅略施“文笔”,又被截住“张扬”;正当兴味盎然之时,一下子又被赶进修改“胡同”。整个过程形如“作文修炼速成班”,不用说是学生,就连教师也未必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生成效果如何呢?笔者私下与学生交谈时,大伙都说:“这次作文写什么都不知道,仅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训练有何意义呢?
二、预设太死,生成单一
一位农村教师在上学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后,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有电脑》为题写一篇习作。这原本是一次及时、有效的课后小练笔,但由于课文中仅就互联网的信息量丰富、方便、快捷作介绍,教师在课堂上也只对其有益的一面“高谈阔论”,而对信息化后,计算机领域出现的种种负面影响避而不谈。因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一无所知,经书本和教师一说,强烈的好奇心把信息技术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待学生交流自己的作文时,所写内容均大同小异,都把计算机说得完美无缺,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大谈有电脑后将如何学习娱乐,而对于计算机的危害,长期沉迷于网络的后果如何,学生作文内容丝毫未涉及,生成效果非常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只会误导学生,降低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预设太高,生成无望
“我发现了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次习作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指导和要求非常关键,直接决定着学生作文的生成度。有的教师课前提出作文中所写的发现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而且是从未有人发现过的事情。结果是尽管教师多番讲解,几经举例,但学生写出的作文没有一个符合教师的要求,他们的发现在教师眼里都属于“盗用他人成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作文预设目标过高,小学生怎么可能自己去发现别人从未发现过的东西呢?那可是发明家的才能达到的要求。
四、预设太直,生成平淡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形成了一套“雷打不动”的教学模式,即练习一次作文,先讲写作要求,然后学生动笔草稿,接着相互修改,最后誊写上交,整个过程千篇一律。最终写去写来没什么改变,学生的习作时字词仍旧贫乏,错字依然照错,种种毛病“涛声依旧”,学生哪怕写上一辈子,也不可能改正点滴错误,更谈不上会出现思维的灵动,闪出点睛之笔迹。
其实,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涵着矛盾和冲突,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生成伴随着预设而产生,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有必要对课堂作好充分预设,考虑到学生多方面的观察角度、思维轨迹和认知局限,对习作过程多做假设:学生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我又该如何启发、引导和斧正?不妨多创设一些独特情景,多估计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教师才能从容不迫,也才有可能获得预想不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探索》,徐天砚,小学作文教学的三点体会,2009年2期;
[2]康永生,《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N]. 山西经济日报,2017-06-13(007)。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预设;生成;误区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环节,离开预设,生成就无从谈起;没有生成,预设也就失去了意义。可以说,课堂就是在预设中生成、发展,在生成中拓展、升华的。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立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角度,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整合各阶段的作文目标,这就为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开创了广阔的空间,给课堂的生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虽然《课程标准》为解决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训练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但由于不少教师简单机械地解读课堂生成,对预设与生成的本质上存在认知偏颇,以及对二者关系把握不当,致使一些课堂出现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倾向,严重制约着作文“瓶颈”的突破,具体表现为:
一、预设太广,生成无效
作文是一项听、说、读、写综合练习,有很强的延续性和广阔的拓展空间。一堂作文课的预设应有所侧重,切忌面面俱到,任何一个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在40分钟的课堂上成功地完成一次作文训练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公开课上,许多教师为体现作文教学的完整性,一节课上安排了看、说、读、写、议、改等内容,学生们只好疲于奔命。学生习作时,连“真相”都未弄清,就被点名“提审”;刚让个别学生“坦白”一番,又被带入“写道”;仅略施“文笔”,又被截住“张扬”;正当兴味盎然之时,一下子又被赶进修改“胡同”。整个过程形如“作文修炼速成班”,不用说是学生,就连教师也未必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生成效果如何呢?笔者私下与学生交谈时,大伙都说:“这次作文写什么都不知道,仅是为了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训练有何意义呢?
二、预设太死,生成单一
一位农村教师在上学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后,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有电脑》为题写一篇习作。这原本是一次及时、有效的课后小练笔,但由于课文中仅就互联网的信息量丰富、方便、快捷作介绍,教师在课堂上也只对其有益的一面“高谈阔论”,而对信息化后,计算机领域出现的种种负面影响避而不谈。因农村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一无所知,经书本和教师一说,强烈的好奇心把信息技术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待学生交流自己的作文时,所写内容均大同小异,都把计算机说得完美无缺,成了无所不能的“神物”,大谈有电脑后将如何学习娱乐,而对于计算机的危害,长期沉迷于网络的后果如何,学生作文内容丝毫未涉及,生成效果非常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只会误导学生,降低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预设太高,生成无望
“我发现了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次习作练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指导和要求非常关键,直接决定着学生作文的生成度。有的教师课前提出作文中所写的发现必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而且是从未有人发现过的事情。结果是尽管教师多番讲解,几经举例,但学生写出的作文没有一个符合教师的要求,他们的发现在教师眼里都属于“盗用他人成果”。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作文预设目标过高,小学生怎么可能自己去发现别人从未发现过的东西呢?那可是发明家的才能达到的要求。
四、预设太直,生成平淡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形成了一套“雷打不动”的教学模式,即练习一次作文,先讲写作要求,然后学生动笔草稿,接着相互修改,最后誊写上交,整个过程千篇一律。最终写去写来没什么改变,学生的习作时字词仍旧贫乏,错字依然照错,种种毛病“涛声依旧”,学生哪怕写上一辈子,也不可能改正点滴错误,更谈不上会出现思维的灵动,闪出点睛之笔迹。
其实,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涵着矛盾和冲突,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课堂生成伴随着预设而产生,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生成,是教学追求的一种境界;预设,是实现生成的必要途径,二者缺一不可。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异彩纷呈。
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教师有必要对课堂作好充分预设,考虑到学生多方面的观察角度、思维轨迹和认知局限,对习作过程多做假设:学生会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写?我又该如何启发、引导和斧正?不妨多创设一些独特情景,多估计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这样,面对突如其来的“冲击”,教师才能从容不迫,也才有可能获得预想不到的精彩。
参考文献:
[1]《教育探索》,徐天砚,小学作文教学的三点体会,2009年2期;
[2]康永生,《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的三个原则》 [N]. 山西经济日报,2017-06-1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