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作者】 马 婷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博湖中学
【正文】 【摘 要】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里特征,它使人对事物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办事才容易成功。它是取得一切成就﹑个人成才的起点。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与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才能培养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关键词】 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组织教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下面针对体育的教与学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需要四节课才能完成;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
1、合理安排教材,挖掘教材趣味性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之乐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如在一堂课中前滚翻的技术学好了,就可以在下节课中教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了。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
3、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某项体育运动的水平,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及区别对待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学生,某项体育运动的初始水平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个体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课外锻炼,体验体育的魅力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学是必需的,仅凭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而课外体育锻炼是对体育课内容的一个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措施。因此,合理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教师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而且应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更应当是学生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1、多用激励的语言
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3、与学生一起运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对于动作较好的学生,要不断提出要求。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学生多和技术差的学生练习,这样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使人对事物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办事情才容易成功,它是一切成就个人成才的起点。以上理论与实践的证明: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与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才能培养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或者课外都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坚持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原则,切实地做到以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为基础,以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为根本,以培养中学生体育运动锻炼健身为目的,切实的搞好体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朱万银:《体育与健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盛昌繁:《激发学生兴趣的技巧》,《体育教学》 2004年第4期。
【关键词】 体育教学;兴趣培养;组织教法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主体,应该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下面针对体育的教与学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组织教法得当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
一堂体育课组织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体育课教授的技术动作,大多数都需要四节课才能完成;或有些是前阶段学习过,现在要进一步提高动作质量的。这样,学生在一节或连续几节课都练习同样一个动作,或练习以前学习过的动作,很容易出现厌烦的情绪和不认真练,不愿意练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教材、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
1、合理安排教材,挖掘教材趣味性
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堂内容时要注意教材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而一堂课中教材的合理运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所在。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之乐
在教学中,必须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规律。如在一堂课中前滚翻的技术学好了,就可以在下节课中教前滚翻分腿起的动作了。教师的教学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之乐。
3、因材施教,各取所需,尽可能丰富教材内容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某项体育运动的水平,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及区别对待的原则。因为不同的学生,某项体育运动的初始水平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学生个体的差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引导学生课外锻炼,体验体育的魅力
从小学到大学,体育教学是必需的,仅凭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远远达不到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而课外体育锻炼是对体育课内容的一个补充,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培养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措施。因此,合理地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保证
教师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而且应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更应当是学生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教师应善于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上进的心境,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有良好情绪的人容易让人接近,也有利于倾心交谈,教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了解学生,多关心学生,以情感人,倾注“母亲”般的爱去关心他们,真诚相待,学生才会理解教师,信赖教师。
1、多用激励的语言
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在体育教学中,表现特别好的学生,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得到教师恰如其分地评价和鼓励;有某些过失的学生,最害怕的莫过于受到教师的挖苦和冷遇。遇到上述情况,正确的做法应是:该表扬的,就实事求是地给予表扬,并提出新的期望,鼓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有过失的,论过要适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其补缺改过的动机和行为。
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课后反思。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老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3、与学生一起运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学生的练习,和学生一起做游戏,一起打比赛。当他们打篮球比赛兴趣下降时,就参与到他们的比赛中。当学生长跑体力下降时,就和他们一起完成下面的距离。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高学习兴趣因素之一。在教学中发现,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交流,相互鼓励,有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在练习中,学生掌握动作有快慢之别、优劣之分,这种差别就形成了同伴间的相互影响,鼓励差生不要气馁,继续努力。对于动作较好的学生,要不断提出要求。在练习中提倡技术好的学生多和技术差的学生练习,这样差的学生能够边练习边观察好的学生的动作,还可以向对方请教。在动作练习一定时间后,要有意识地让动作较好的学生来做示范,这样不仅能增强本人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动作较差的其他同学的练习,带动其完成动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使人对事物产生感情,有了感情,办事情才容易成功,它是一切成就个人成才的起点。以上理论与实践的证明: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与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选择新颖的教学内容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才能培养中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或者课外都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体育运动文化氛围,坚持因材施教,各取所需的原则,切实地做到以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为基础,以培养中学生体育兴趣为根本,以培养中学生体育运动锻炼健身为目的,切实的搞好体育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朱万银:《体育与健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盛昌繁:《激发学生兴趣的技巧》,《体育教学》 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