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案式教学
【作者】 蒋凤枝
【机构】 新疆伊宁市达达木图乡中学
【正文】 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无实质性的变化。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在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上作了积极的探索,它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以教案为主的课堂教学,也要逐步向学案、教案并存的新型教学模式上靠拢,改变教学模式事在必行。
理由一:师生互动,共同研究。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也应该是教案—学案的完美结合。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最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学案引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色: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每一位学生学案的基础上,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不但学到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充分发展;②??不提倡“死记硬背”,抹杀知识的趣味性。提倡学生在学案中,大胆质疑、奇思异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③??避免教师“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④?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理由二:开放多变,学案与教案完美结合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创造性的精神,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首先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学案研究准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并勇于创新,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形成学习的课堂,鼓励师生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理由三:问题突现,让学生有兴趣感
学案学习的关键是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曾经记得听过一节公开课《向量减法》,开课的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后,一个学生对老师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一个向量减法的实例。老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一谚语的数学内涵。一个小组发言说:“逆水行舟是船的行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不进意即船的行驶速度为零,而水流速度不为零,两个速度叠加,故则退了。”另一组学生立即反问:“船的速度一定要为零,船才能退吗?”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出现了课堂中的高潮。其实学生在通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案与教案的完美结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还可以注意运用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引领课堂的高潮出现。
众所周知,教师备好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案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得到的。大胆地创设某种形式的障碍问题情境或困难,大胆地质疑教材的内容,大胆地对知识进行创新,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尝试完成这些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教学中有必要把教师教的目标转化成学生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选用学案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案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体系,其重要性是巨大的。
理由一:师生互动,共同研究。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因此也应该是教案—学案的完美结合。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建立密切合作的教学关系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通过合作最主要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以学案引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色:①??变“一言堂”为“群言堂”,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以学生差异发展为起点,让每一位学生学案的基础上,充分参与,积极表现,在讨论、辩论中,不但学到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充分发展;②??不提倡“死记硬背”,抹杀知识的趣味性。提倡学生在学案中,大胆质疑、奇思异想,导趣、导疑、导思、导创.③??避免教师“满堂灌”和“满堂问”,激励学生勤思、多问、多练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④?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
理由二:开放多变,学案与教案完美结合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创造性的精神,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首先教师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学案研究准备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大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对课本大胆质疑,并勇于创新,使学习的内容开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鼓励形成学习的课堂,鼓励师生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理由三:问题突现,让学生有兴趣感
学案学习的关键是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疑问”能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且从中找到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就成了创新学习课堂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曾经记得听过一节公开课《向量减法》,开课的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后,一个学生对老师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一个向量减法的实例。老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一谚语的数学内涵。一个小组发言说:“逆水行舟是船的行驶方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不进意即船的行驶速度为零,而水流速度不为零,两个速度叠加,故则退了。”另一组学生立即反问:“船的速度一定要为零,船才能退吗?”学生讨论异常激烈,出现了课堂中的高潮。其实学生在通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案与教案的完美结合,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思维的方法,指导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还可以注意运用多种模式,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引领课堂的高潮出现。
众所周知,教师备好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案也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得到的。大胆地创设某种形式的障碍问题情境或困难,大胆地质疑教材的内容,大胆地对知识进行创新,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尝试完成这些问题,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因此,教学中有必要把教师教的目标转化成学生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选用学案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案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是以学案为操作材料,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策略体系,其重要性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