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作者】 吴 琳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民族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要在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养前提下,运用多媒体辅助,实施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人们在其实践中获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这就有利于指导我们下轮课改的进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会以数学教学为阵地,掀起课改推进工作。在这几年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着力,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下面,我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更新教学观念,更要提升自我业务素养,以适应新课改需求。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把对工作的热爱之情,通过微笑式的表情传达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感。也同时,才会有更多耐心,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做到诚恳待人,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并且尊重学生感受与体验,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如教师要在开学初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这对学生很重要,学生会主动亲近教师。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评价时,利用与学生击掌或轻轻拍学生肩膀或抚摸学生的头等等一些亲近动作来增进师生感情。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热爱和尊重,对学生态度生硬,急躁粗鲁或者用尖刻的语言讥讽、侮辱学生,谩骂学生;有的甚至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对付学生,引起师生关系紧张,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情绪。还有如果教师不能严于律已,如教师行为随便,学生消极模仿,或从心底鄙视教师,教师威信低,这样就更难控制或纠正学生的纪律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二、联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习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联系实际开展教学,也就是要让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让学生通过外表看到数学的存在。这个过程,就是联系实际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述“生活中的比”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加强对“比”的认识。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几个长宽不一的长方形(6,3;5,4;3,2),让学生凭自己的直觉选出自认为最好看的长方形。其中,大多数学生都选出长为3、宽为2的长方形,由此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曾经有过同样的实验,最终大家也是选择了长为3、宽为2的长方形,因为这种比值是最恰当的。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看到相同的例子呀?”其中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国旗的长宽之比是3∶2。”也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扑克牌、邮票等的比值都是3∶2。”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可以对此进行细致的讲解:“大家说得都很不错,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表明了3∶2这一黄金比值是最好的,以后大家也要细心留身边的比值关系。”课后发现,学生们对“比”认识得更加透彻了。这也就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的生活化教学,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比的数学知识,更加有利于他们掌握这一抽象理论。
三、动态演示,运用媒体化解难点
新课改倡导媒体常态化。的确,这几年,随着我市义教均衡的推进,各个学校进行了信息化装备建设,多媒体进课堂已成为一种现实。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自然需要整合这种先进的为教育量身定制的多媒体设备,为我们突破教学难点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在目睹图形变换过程中,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在这一课中,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要理解过程是难点。因为学生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还与这其中的涉及到抽象思维有一定距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因此,我们就可设计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这一交互功能,帮助学生观察计算机中动态演示三角形如何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多媒体动态演示过程中,领悟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来的,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即S=ah÷2。这样教学,既直观形象,又快速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四、更新方式,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改,不再以“应试”为取向,而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其中一项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改变过去一贯的接受式学习。我们知道,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还必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方法的授予,才能让学生或合作或探究学习。在这样学习平台上,我们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提出探究主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例如,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便可采用探究式教学,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首先提出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10分钟的探究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当时间过后,教师可随机抽查几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可以有一种方法来正确求得梯形的面积。由此可见,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将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留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
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基于我们教师观念更新之后带来的新景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担当新时期的育人重担,要率先改革,突破自我,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雷,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12年。
【关键词】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人们在其实践中获得的成果也越来越多,这就有利于指导我们下轮课改的进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会以数学教学为阵地,掀起课改推进工作。在这几年实践中,我认为要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需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着力,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下面,我谈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更新教学观念,更要提升自我业务素养,以适应新课改需求。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只要这样,我们才能把对工作的热爱之情,通过微笑式的表情传达给学生,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感。也同时,才会有更多耐心,对学生充满信心和爱心,做到诚恳待人,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并且尊重学生感受与体验,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如教师要在开学初尽快记住学生的名字,这对学生很重要,学生会主动亲近教师。学生练习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及时评价时,利用与学生击掌或轻轻拍学生肩膀或抚摸学生的头等等一些亲近动作来增进师生感情。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热爱和尊重,对学生态度生硬,急躁粗鲁或者用尖刻的语言讥讽、侮辱学生,谩骂学生;有的甚至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手段对付学生,引起师生关系紧张,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情绪。还有如果教师不能严于律已,如教师行为随便,学生消极模仿,或从心底鄙视教师,教师威信低,这样就更难控制或纠正学生的纪律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二、联系实际,实施生活化教学
数学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学习的必然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从学生数学现实出发,联系实际开展教学,也就是要让学生抽象的数学知识披上生活的外衣,让学生通过外表看到数学的存在。这个过程,就是联系实际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述“生活中的比”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加强对“比”的认识。具体而言,首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几个长宽不一的长方形(6,3;5,4;3,2),让学生凭自己的直觉选出自认为最好看的长方形。其中,大多数学生都选出长为3、宽为2的长方形,由此教师可向学生讲解:“曾经有过同样的实验,最终大家也是选择了长为3、宽为2的长方形,因为这种比值是最恰当的。大家有没有在生活中看到相同的例子呀?”其中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国旗的长宽之比是3∶2。”也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扑克牌、邮票等的比值都是3∶2。”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可以对此进行细致的讲解:“大家说得都很不错,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表明了3∶2这一黄金比值是最好的,以后大家也要细心留身边的比值关系。”课后发现,学生们对“比”认识得更加透彻了。这也就是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开展的生活化教学,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掘比的数学知识,更加有利于他们掌握这一抽象理论。
三、动态演示,运用媒体化解难点
新课改倡导媒体常态化。的确,这几年,随着我市义教均衡的推进,各个学校进行了信息化装备建设,多媒体进课堂已成为一种现实。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自然需要整合这种先进的为教育量身定制的多媒体设备,为我们突破教学难点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在目睹图形变换过程中,知道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由来。在这一课中,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要理解过程是难点。因为学生操作能力和对图形的想象力还与这其中的涉及到抽象思维有一定距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因此,我们就可设计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这一交互功能,帮助学生观察计算机中动态演示三角形如何拼成长方形的过程。学生在多媒体动态演示过程中,领悟了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来的,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公式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即S=ah÷2。这样教学,既直观形象,又快速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四、更新方式,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新课改,不再以“应试”为取向,而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其中一项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改变过去一贯的接受式学习。我们知道,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还必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和学习方法的授予,才能让学生或合作或探究学习。在这样学习平台上,我们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提出探究主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例如,教师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便可采用探究式教学,以此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而言,教师首先提出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10分钟的探究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指名汇报学习成果。当时间过后,教师可随机抽查几个学生,发现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可以有一种方法来正确求得梯形的面积。由此可见,教师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将更多的课堂表现机会留给学生,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有效性。
当然,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还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基于我们教师观念更新之后带来的新景象。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担当新时期的育人重担,要率先改革,突破自我,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参考文献:
[1]吴雷,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新理念[J].新课程研究,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