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刘 培
【机构】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
【正文】 【摘 要】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受到关注。政治学科作为高中阶段的德育学科,在政治教学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会对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以及品质修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针对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出相关策略探究。
【关键词】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意义
中国学生所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它以培育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为核心,对学生在整个人生进程中的发展以及成才都有着巨大的助益。它适应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并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模式
要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进程中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点,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程的开展中,教师本身主导着课堂的进度与把控着所有的课堂内容的讲解,以自身为绝对的权威和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完全压制了下去。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将课堂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学生。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构建出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氛围,激发出学生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展开有效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出合作小组的模式来促使学生在课堂因素的动态互动中激发出政治学习热情,并且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共同协作解决政治课堂中的难题,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意识,并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进而对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例如在经济学教程里有关消费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布置给学生问卷调查的任务,并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合作探讨。
第二点,教师需要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也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制作成集声像为一体的教学课件,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与情绪。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政治知识的直观感受,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高,对于知识点的强化和吸收效率更快,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益。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由于高中的政治知识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来对政治概念进行讲授。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政治知识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出来。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声像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知识的感受,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与体验,从而拉近学生与政治学习之间的距离。而教师需要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开展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政治常识知识问答比赛,以及时政事件演讲比赛等等。
对于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还要求着教师结合时政事件来进行。学生的政治学习与时事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实践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于时政事件的敏感度以及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而通过对于时政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引发出高中生对于时政事件的求知欲望,提升对于时政事件的关注度,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延展,例如在有关环境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周边区域进行实地环境考察和对附近居民进行采访,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中进行交互和探讨。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际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进程中,对于学生最终学习情况的考核主要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进行的。这种考核方式就促使学生只重视对于政治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且认为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完全忽视了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自我发展和培养。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这种情况进行改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创新。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而另一方面教师更需要重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果。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成果的评估将会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并且囊括着学生课堂课后表现的方方面面。例如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举手发言的频次和质量,学生在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況,学生在课外参与时政热点相关的实践活动的情况等等。高中政治教师转变评价体系,也就直接促进了学生自我观念的转化,提升了学生自主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的相关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法治意识
我国把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理念,并强调通过持续推行、加大力度来建设法治国家。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需具备强烈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因此高中政治教育要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促使学生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在有关财政学习内容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财政立法相关内容无论处于什么地位,相关人员在进行财政工作、处理财政问题时都要有法律根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发挥其工作能力。
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民拥有一定范围的自由,这一自由是在遵守法律制度前提下获得的,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向学生宣传法制观念,培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在实例中获得教训,引起重视。如《国家财政》一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法庭审议活动视频,并模拟审议活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及课堂模拟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法制社会及法制必要性的理解,并在真实情境中,激发高中生对法治社会的感悟能力,展现法制的优势作用,从而增强其政治核心素养。
四、增强思想引导,培养理性态度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但其逻辑性思维尚不成熟,处理问题时易缺乏理性、盲目、冲动等,同时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其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有限,多数行为较冲动。在这一阶段开展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目的所在。通過系统的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并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使其形成冷静、客观、科学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式[2]。教师在教授《国家财政》时,要注重相关知识内容的体现,并设置难易程度适当的教学问题,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其思维能力,之后增加问题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国家财政政策的理解。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国家财政税政策,理解政府在行使相关职能时的与时俱进,通过了解客观现实使其认识到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组学生制定财政政策,并由一名学生阐述政策着力点及理由,其他小组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模式增强学生对财政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处理问题时的客观、冷静和理性,对待工作、学习也应从理性出发,杜绝随意性、盲目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益,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出优质的道德体系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让素质教育理念得到贯彻落实,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提供巨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孟庆英.浅谈高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5.
[2]李永芳.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227,229.
[3]冯爱华.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139.
【关键词】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意义
中国学生所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素质教育理念,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它以培育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为核心,对学生在整个人生进程中的发展以及成才都有着巨大的助益。它适应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并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转变教学模式
要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进程中进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涵盖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点,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高中政治课程的开展中,教师本身主导着课堂的进度与把控着所有的课堂内容的讲解,以自身为绝对的权威和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完全压制了下去。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将课堂学习的权力交还给学生。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构建出良好的交流与互动氛围,激发出学生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展开有效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出合作小组的模式来促使学生在课堂因素的动态互动中激发出政治学习热情,并且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共同协作解决政治课堂中的难题,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意识,并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领域,进而对问题展开自主探究。例如在经济学教程里有关消费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布置给学生问卷调查的任务,并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合作探讨。
第二点,教师需要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手段。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也开始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当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制作成集声像为一体的教学课件,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多角度地调动起学生的感官与情绪。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构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政治知识的直观感受,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从而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更高,对于知识点的强化和吸收效率更快,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益。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际
由于高中的政治知识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了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需要充分结合生活实际来对政治概念进行讲授。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将政治知识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通过丰富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出来。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为直观的声像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知识的感受,加深学生的情感认知与体验,从而拉近学生与政治学习之间的距离。而教师需要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开展合理的教学实践活动,例如政治常识知识问答比赛,以及时政事件演讲比赛等等。
对于高中政治学科的教学还要求着教师结合时政事件来进行。学生的政治学习与时事政治是密不可分的,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实践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于时政事件的敏感度以及学生的爱国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而通过对于时政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引发出高中生对于时政事件的求知欲望,提升对于时政事件的关注度,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延展,例如在有关环境问题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针对周边区域进行实地环境考察和对附近居民进行采访,最终形成调查报告,在课堂中进行交互和探讨。这种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实际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学进程中,对于学生最终学习情况的考核主要都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进行的。这种考核方式就促使学生只重视对于政治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且认为死记硬背就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完全忽视了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自我发展和培养。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这种情况进行改善,高中政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体系进行创新。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情况,而另一方面教师更需要重视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果。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成果的评估将会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并且囊括着学生课堂课后表现的方方面面。例如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举手发言的频次和质量,学生在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況,学生在课外参与时政热点相关的实践活动的情况等等。高中政治教师转变评价体系,也就直接促进了学生自我观念的转化,提升了学生自主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的相关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法治意识
我国把依法治国作为重要的治国理念,并强调通过持续推行、加大力度来建设法治国家。高中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需具备强烈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因此高中政治教育要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促使学生树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在有关财政学习内容中,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我国财政立法相关内容无论处于什么地位,相关人员在进行财政工作、处理财政问题时都要有法律根据,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发挥其工作能力。
市场经济背景下,人民拥有一定范围的自由,这一自由是在遵守法律制度前提下获得的,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向学生宣传法制观念,培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其在实例中获得教训,引起重视。如《国家财政》一课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法庭审议活动视频,并模拟审议活动,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及课堂模拟活动进一步增强对法制社会及法制必要性的理解,并在真实情境中,激发高中生对法治社会的感悟能力,展现法制的优势作用,从而增强其政治核心素养。
四、增强思想引导,培养理性态度
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阶段学生思维活跃,但其逻辑性思维尚不成熟,处理问题时易缺乏理性、盲目、冲动等,同时由于社会阅历较浅,其对世界和社会的认知有限,多数行为较冲动。在这一阶段开展理性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新课程改革下政治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的目的所在。通過系统的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并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模式的引导,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使其形成冷静、客观、科学处理问题的思想和方式[2]。教师在教授《国家财政》时,要注重相关知识内容的体现,并设置难易程度适当的教学问题,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其思维能力,之后增加问题难度,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对国家财政政策的理解。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当前国家财政税政策,理解政府在行使相关职能时的与时俱进,通过了解客观现实使其认识到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小组学生制定财政政策,并由一名学生阐述政策着力点及理由,其他小组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答模式增强学生对财政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其处理问题时的客观、冷静和理性,对待工作、学习也应从理性出发,杜绝随意性、盲目性。
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益,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出优质的道德体系与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让素质教育理念得到贯彻落实,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提供巨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孟庆英.浅谈高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15.
[2]李永芳.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8):227,229.
[3]冯爱华.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