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陈桂英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双龙镇中心学校



【正文】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长期以来人们一谈到创造,似乎都是指的少数天才、神童、头脑特别聪明的人,与大多数人无关。这是人们多年以来的偏见。创造力是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但长期以来,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中,却缺少开发这种智力资源的意识,当然也缺乏开发这种资源的科学的训练方法。所谓的创新是对学生而言的,即某些知识对教师和书本来说可能不是新知识,而对学生则是未知的,要获取这些知识就要靠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探索,凡是他们不同凡响的想法和见解就是创新的表现。由此可见,创造并不是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在我们教学中是不难做到的。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接下来,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树立现代教育观
  转变教师的旧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过程。为此,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形成师生合作的良好教学环境。要大胆祛除思想上的束缚,在创造教育上迈出步伐。创造能力是每个人都具有的,而且是智力结构的特征。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并承认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发展,能发展是每个学生的自我天性,千方百计地扶植、启发、引导,促进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四化建设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不容推御的责任和义务。
  二、精心备课,正确估计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
  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反映在备课时往往把学生的能力估计过低,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殊不知越是不放手,越是抱着走,就越会窒息他们的智慧。而如今的小学生信息的渠道很多,见闻远比八十年代的学生要广得多,再加上人的大脑功能有惊人的潜在力。必须正确估计学生的智慧和创造能力。不仅考虑怎么教,讲清哪些数学知识,用什么教具,布置什么作业。而且要首先分析教学内容有什么潜在的智力因素,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的有利条件和困难;如何组织学生主动地学习,怎样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其进人“最佳学习状态“;选用什么教具和学具,如何启迪思路,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发现规律;并培养求异,发散思维,鼓励如何进行有层次的练习,用以巩固发展知识,把学生引人广阔的数学天地
  就拿“乘法初步认识”的概念教学来说,不仅使学生知道“求相同加数和”用乘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要求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例如:5+5+5+3能改为乘法算式吗?这些加数不完全相同“不能改”,或说“3”印错啦改成“5”吧,就完啦吗?应该在这个变异时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多动脑、善动脑,使学生的思维不断由“山穷水尽疑无路”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转化。根据上式学生能改出:5×3+3,5×4-2,6×3等乘法算式。对7+4+5+2+3+6这个算式能改写乘法吗?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张开了思维的翅膀,结果改成:9+9+9,再写成9×3的乘法算式。由此可见学生不仅认识了乘法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深化。这些潜在的智力因素,必须积极去开发。
  总之,备课要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通盘考虑基础知识的获取、智能的发展与创造力的培养,这几方面的任务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堂课都搞创新教育是不切实际的,教给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热情,从小树立创造的志向是非常必要的。
  三、通过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紧紧扣住40分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异思维,鼓励大胆创新,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学习兴趣。一个人的兴趣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常给学生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让他们认识创造思维的重要意义。
  我在教学中常把游戏、设疑故事、儿歌表演、创设情境等,根据不同教材的要求变换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除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分东西,只提一个要求,每组或每人分的东西“一样多”,不偏不向才行。谁会分?先说说你准备怎样分?①老师抱来18本新图书,分给6个小组,每组平均几本?②老师的生日带来一包水果糖84块,平均分给全班42个小朋友,每人几块?霎时间,孩子们都被这些新书和糖果吸引住了,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人人献策,人人动手,结果每组分到3本书,每人得到两块糖。当堂练完了课本上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另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应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当课堂上打开了思维的画卷时,在学生思维发散后,教师要给以恰当的评价,有所点拨,帮助学生认识到多种方法的长短,和学生一起找到最优化的方法或捷径。这个选择就是思维从发散到集中的转化契机,是创造思维的关键,要十分重视它。由“发散到集中,再发散、再集中”。从而使创造思维能力得以形成和提高。
  四、通过纠正错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当学生思维发生错觉时,要灵活应变,适时引导。学生在认识某种事物时,思维往往出现一些错觉,这是负反馈效应的反映,是儿童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的。发现问题或错误,只打个“错号”发给学生纠正是远远不够的。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机智应变能力,适时引导,通过纠正错误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例如,学生作业里出现了:2÷2=2、5÷ 5= 25的错误时,先让学生讲2÷2是什么意思?然后再举例说明: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1个,就是2÷2=1。那么10个苹果分给10个小朋友呢?学生列出10÷10=1。如果把100个苹果分给100 个小朋友,就是100÷100= 1;把1000个苹果分给1000个小朋友,就是1000÷ 1000=1。每人还是1个。大家很快悟出一个道理:被除数与除数相同时,商就是1。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虽然超出了教材,但学生却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
  五、通过复习巩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复习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在“温故”中要“知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智力不断提升到新的高度。如用1—10这十个数,取两个数相加,使“和”分别为11、12、 13、14、15、16、17、18这道题。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用1- 9这几个数取出三个数连加的“和”分别为16、17、18、19、20。发现不少中差生也能很快地探索出规律来。如: 9+1+8 = 18       8+2+7 = 17
  9+1+9 = 19            8+2+6 = 16
  9+8+3 = 20            8+7+5 = 20
  这样复习兴趣很浓,达到了既复习知识,又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的目的。
  另外充分利用应用题一题多解,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李明的父母每月收人1100元,全家每月生活支出与储蓄钱数的比是4:1。李明家每月储蓄多少元?”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可以找出用算术法解:1100÷(4+ 1);用方程解:设李明家每月储蓄x元,列方程为:4x+ x= 1100;用比的知识解:1100×1/(4+ 1);用比例解:(1100- x)/x=4/1;用分数解:1100÷(1+ 1/4)× 1/4。最后再问学生:“你还能想出其他解法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解法?” 这样,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升华。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天地是广阔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都可以进行。讲课中可进行,讲课之后复习、练习、作业、考试、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主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和教学要求而定,不能把它只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三个面向”的需要,是当前改革教学的重大课题,有待大家共同努力探索、实践。以上所述只是个人的点滴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