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作者】 封文湘

【机构】 广西容县杨梅中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高中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面对物理教材中抽象的原理与概念,以及日益复杂与繁琐的物理实验,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实验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需要,也难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而问题教学法的有效应用,有效改善了这一教学现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熟练、灵活的掌握与应用所学知识。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高中物理教学;应用研究

  作为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要想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就必须要探索和创新出更加新颖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而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起物理学习规律和科学思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来设计问题,并指导学生针对其问题展开探究,进而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究能力的同时,使其可以轻松的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深入钻研物理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并将设计的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而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探究这些问题轻松的掌握教学内容,并不断提高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生活中的静电”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首先,让学生观察、探究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这类现象;其次,让学生深入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自主实践探究活动。如,冬天脱衣服时会发出一些声音,这主要是衣服经过摩擦后产生的一种静电发电现象。又如,冬天起床后在用梳子梳头发的时候,也会出现类似的声音,或是部份头发变直的现象,这也属于静电现象。通过设计这类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能够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准确把握课堂提问时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能盲目的、无计划、无目的地进行提问,应该深入钻研教材,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来设计问题,并准确把握好课堂提问时机,进而使课堂提问能够发挥最大效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我认为对于提问时机的把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导入阶段。在课堂导入环节,如果能够快速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并使其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必然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虽然课堂导入只是一个简短的环节,但教师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将其视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关注的热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而使学生充分吸引,在经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是授课阶段。在授课过程中进行提问时,应紧紧围绕教学重点与难点,并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同时还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系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设计提出的问题也要能够充分激活学生物理思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发言、表现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识及规律。
  三是,课堂总结阶段。课堂总结不仅是本节课知识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在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针对本节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提出相关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明确本节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内容,也能够在巩固总结知识过程中,不断拓展中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此外,教师也可以针对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展开提问,其目的主要使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三、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活动。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是对物理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过程。因此,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不仅要有思维难度,还要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促使学生思维活动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可通过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来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交流中,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性。同时,教师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对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参与物理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要想获得良好的物理学习效果,学生就必须要提高自身的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因为物理课程作为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探究才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但是要注意的是,在设计物理知识问题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使其问题能够前面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物理思维不断提高。比如:在讲解关于“光的折射”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实践探究。如,将粉笔放到装满水的玻璃杯里,粉笔就如同折断了一样,出现这种错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而将手指伸进水杯里,手指也会变大,这又是因为什么?通过开展这些小实验,学生不仅能够发现生活中与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又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并进一步的体会到学习物理知识的乐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决定着问题的设置和教学过程的开展进程。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组织能力。因此,教师在不断组织问题教学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同时,教师在问题的提出后,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引导和启发,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学科的认识和了解,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总之,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高中物理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全面了解与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为学生设计出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认知需要与特点的问题,让学生现在分析、探究过程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